/ 新闻

《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全实录(10)

发布时间:2025-07-08 09:18:57

  384.在一九一七年俄国二月革命以前,俄国国内究竟哪一方面拥有真正的力量呢?从表面上看,当时的沙皇是有力量的;但是二月革命的一阵风,就把沙皇吹走了。归根结蒂,俄国的力量是在工农兵苏维埃这方面。沙皇不过是一只纸老虎。希特勒不是曾经被人们看作很有力量的吗?但是历史证明了他是一只纸老虎。墨索里尼也是如此,日本帝国主义也是如此。相反的,苏联以及各国爱好民主自由的人民的力量,却是比人们所预料的强大得多。

  蒋介石和他的支持者美国反动派也都是纸老虎。提起美国帝国主义,人们似乎觉得它是强大的不得了的,中国的反动派正在拿美国的“强大”来吓唬中国人民。但是美国反动派也将要同一切历史上的反动派一样,被证明为并没有什么力量。在美国,另有一类人是真正有力量的,这就是美国人民。

  (《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1946年8月6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195页。)

  385.唯心论历史家把英雄看成历史的创造者,唯心论政治家把政治看成万能的东西,唯心论军事家实行拼命主义的作战,唯心论革命家主张白朗基主义,蒋介石说要复兴民族惟有恢复旧道德,都是过分夸张主观能动性的结果。(《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1937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4页。)

  386.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1941年3月、4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790页。)

  387.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31页。)

  388.教科书把群众的斗争只看做重要条件之一的说法,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无论如何,不能认为历史是计划工作人员创造的,而不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记录选载(四)》(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党的文献》1993年第4期。)

  389.这个历史家和哲学史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人的知识(才能也属于知识范畴)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才有的,是唯心论的先验论,还是唯物论的反映论,我们只能站在马列主义的立场上,而决不能跟陈伯达的谣言和诡辩混在一起。(《我的一点意见》(1970年8月31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第115页。)

  390.《国际歌》词和列宁的文章,全部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那里边讲的是,奴隶们起来为真理而斗争,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全靠自己救自己,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在庐山会议时,我写了一个七百字的文件,就提出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这个问题。《国际歌》就是要团结起来到明天,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在外地巡视期间同沿途各地负责人谈话纪要》(1971年8月至9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第248页。)

  391.我们党的组织要向全国发展,要自觉地造就成万数的干部,要有几百个最好的群众领袖。这些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党依靠着这些人而联系党员和群众,依靠着这些人对于群众的坚强领导而达到打倒敌人之目的。(《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1937年5月8日),《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1卷第277页。)

  392.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533页。)

  393.刘志丹同志牺牲后,陕北的老百姓伤心得很,这说明他是真正的群众领袖。群众领袖是群众封的呢?还是我们自己封的呢?季米特洛夫说,是要群众封的,是群众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确认的。(《在中央党校第二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1943年8月8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60页。)

  394.群众是从实践中来选择他们的领导工具、他们的领导者。被选的人,如果自以为了不得,不是自觉地做工具,而以为”我是何等人物”!那就错了。我们党要使人民胜利,就要当工具,自觉地当工具。各个中央委员,各个领导机关都要有这样的认识。这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就是《国际歌》上所讲的,少奇同志在这里念过几次,‘’不是神仙,不是皇帝,更不是那些英雄豪杰,全靠自己救自己。”自己救自己,他就要选举党,选举工具。(《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的选举方针》(1945年5月24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373~374页。)

  395.不要逞英雄。事业是多数人做的,少数人的作用是有限的。应当承认少数人的作用,就是领导者,干部的作用,但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作用,有了不起的作用的还是群众,干部与群众的正确关系是,没有干部也不行,但是,事情是广大群众做的,干部起一种领导作用,不要夸大干部的这种作用。(《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55年3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01~402页。)

  396.在我们的干部中,大概还有不少的人,不明白这样一个简单的真理: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见、计划、办法,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或者自己的科学实验中,他的头脑只能作为一个加工厂而起制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则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人脑制成的这种完成品,究竟合用不合用,正确不正确,还得交由人民群众去考验。如果我们的同志不懂得这一点,那就一定会到处碰钉子。(《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1958年1月),《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58~359页。)

  397.天才问题是个理论问题,他们搞唯心论的先验论。说反天才,就是反对我。我不是天才。我读了六年孔夫子的书,又读了七年资本主义的书,到一九一八年才读马列主义,怎么是天才?那几个副词,是我圈过几次的嘛。“九大”党章已经定了,为什么不翻开看看?《我的一点意见》是找了一些人谈话,作了一点调查研究才写的,是专批天才论的。我并不是不要说天才,天才就是比较聪明一点,天才不是靠一个人靠几个人,天才是靠一个党,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天才是靠群众路线,集体智慧。(《在外地巡视期间同沿途各地负责人谈话纪要》(1971年8月至9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第245页。)

  398.人们为着要生活,就要生产生活资料,例如粮食、衣服、房屋、燃料、器具等。人们为着要生产生活资料,就要有生产资料,例如土地、原料、牲畜、工具、工场等。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就是社会的生产力。

  人们为着要进行生产,就必须在生产过程中彼此发生一定的相互关系,否则就无法进行生产。因为人们的生产从来就是社会的生产,不能孤立地进行生产。这种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就是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对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为着通俗起见,所有关系在本文件中称为占有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在法律上表现为财产的所有权关系。

  (《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阶级关系和人民民主革命》(1948年2月15日),《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55页。)

  399.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发展了,总是要革命的。生产力有两项,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工具是人创造的,工具要革命,它会通过人来讲话,通过劳动者来讲话,破坏旧的生产关系,破坏旧的社会关系。(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11月15日)。)

  400.在往后亿万年中,生产力性质不会不发生变化的,为了一定要适合它,生产关系也得改变,而且将有无数的改变。(《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批注》(1958年),《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第663页。)

  401.当然,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拿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来说,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简单的协作就创造了一种生产力。手工工场就是这样一种简单协作,在这种协作的基础上,就产生了资本主义发展第一阶段的生产关系。手工工场是非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这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了一种改进技术的需要,为采用机器开辟了道路。在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十七世纪)以后,才进行工业革命(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法国、德国、美国、日本,都是经过不同的形式,改变了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之后,资本主义工业才大大发展起来。(《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32页。)

  402.一切革命的历史都证明,并不是先有充分发展的新生产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是要首先造成舆论,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才有可能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消灭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这样就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32页。)

  403.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的生产关系相结合,就是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的生产方式是一切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阶级关系和人民民主革命》(1948年2月15日),《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55页。)

  404.在阶级社会中,一切生产关系,都是被阶级的国家权力所保护的。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被什么样的阶级的国家权力所保护,而所谓国家权力,首先就是军队的武力。人们如果要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人们就或早或迟地要推翻旧的国家权力,建立新的国家权力。(《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阶级关系和人民民主革命》(1948年2月15日),《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61~62页。)

  405.法律是上层建筑。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自己制定的。它是维护革命秩序,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生产力的。(《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七年一月二十七日),《毛泽东文集》 第7卷第197页。)

  406.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民主属于上层建筑, 属于政治这个范畴。这就是说,归根结蒂, 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09页。)

  407. 上层建筑是为基础服务的,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即思想)是为经济服务的。(《在南宁会议上的结论提纲》(一九五八年一月二十一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第26页。

  408.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政府各部门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八年来积累起来的规章制度许多还是适用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群众积极性和发展生产力的障得,必须加以修改,或者废除。……应该作出这样一个总的规定,即是在多快好省地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提下,在群众觉悟提高的基础上,允许并且鼓励群众的那些打破限制生产力发展的规章制度的创举。(《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一九五八年一月),《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53页。)

  409.现在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里,斗争通常是不流血的,但是当事物要发生质变时,就要流血了。经过长期的量变就要发展到质变。要是没有这种质变,旧的上层建筑是不会改变的。上层建筑主要指政权和军队、警察、法院等国家机器,也包括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上层建筑是保护经济基础的。所以首先要用暴力把国家机器这些主要的上层建筑夺取过来,加以粉碎。至于意识形态方面的上层建筑,不能用武力解决,而是要经过长期的改造。(《同澳共总书记夏基的谈话》(一九五九年十月二十六日),《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 97页。)

  410.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是用来保护经济基础的,当经济基础失掉保护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改变生产关系,即旧的所有制等。当然这也要经过斗争,但不一定要经过战争。(《同澳共总书记夏基的谈话》(一九五九年十月二十六日),《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 97页。)

  411.这本教科书,只讲物质前提,很少涉及上层建筑,即:阶级的国家,阶级的哲学,阶级的科学。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生产关系,但是,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难得分家。不涉及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问题不容易说得清楚。(《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38~139页。)

  412.从生产社会性与占有私人信件的矛盾看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矛盾,这是根本矛盾。由这根本矛盾发生其他一切矛盾,由这根本矛盾规定资本主义的发展。(《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李达、雷仲坚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67页。)

  413.马克思把这一法则应用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的时候,他看出这一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制的。私人性之间的。是人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于在。个别企业中的生产的有组织性,和在全社会中的生产的无组织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阶级表现则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矛盾论》(1937年8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318页。)

  414.有人觉得有些矛盾并不是这样。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主要的;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实践是主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是主要的:它们的地位并不互相转化。这是机械唯物论的见解,不是辩证唯物论的见解。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 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如同列宁所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的时候,革命理论的创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某一件事情(任何事情都是一样)要做,但是还没有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的时候,确定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也就是主要的决定的东西。当着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我们这样说,是否违反了唯物论呢?没有。因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兔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矛盾论》(1937年8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325~326页。)

  415.将来全世界的帝国主义都打倒了,阶级消灭了,你们讲,那个时候还有没有革命?我看还是要革命的。社会制度还要改革,还会用 "革命" 这个词。当然,那时革命的性质不同于阶级斗争时代的革命。那个时候还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矛盾。生产关系搞得不对头,就要把它推翻。上层建筑(其中包括思想、舆论)要是保护人民不喜欢的那种生产关系,人民就要改革它。上层建筑也是一种社会关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所谓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11月15日)。)

  416.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14页。)

  41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是绝对的,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或者说他们之间达到平衡总是相对的平衡和不平衡。这个矛盾的量。个侧面,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如果只有平衡,没有不平衡,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就不能发展了,就固定了。(《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31页。)

  418.不能说这本书完全没有马克思主义,因为书中有许多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也不能说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因为书中有许多观点是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特别是写法不好,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出发来研究问题,不从历史的叙述和分析开始自然得出结论,而是从规律出发进行演绎。(《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38页。)

  419.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讲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做一个大概的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3页。)

  420.在社会生产力的历史发展的某一个阶段中,人们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人们的生产关系,就开始由社会一切人们的共同占有关系,发展成为一部分人们的私人占有关系。少数人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多数人丧失或只占有很少的生产资料。这样,后一种人的绝大部分就被迫为前一种人劳动,把自己劳动的结果交给前一种人,并向前一种人领取少量的报酬,作为自己的生活来源。这就是说,后一种人受前一种人的剥削,而前一种人则依靠大量地剥削后一种人作为自己的生活来源。后一种人中间的一部分,因为占有足以维持生活的生产资料,是以进行独立劳动作为自己的生活来源的,但是他们仍然不能逃脱 前一种人在某种程度上的剥削。这样,人们就分裂成为不同的阶级,分裂成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由于生产工具的发展,例如由石头工具发展到简单的金属手工工具,再发展到较精的金属手工工具,再发展到复杂的机器工具,人们对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人们的生产关系,就发生变化。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剥削阶级对于被剥削阶级施行剥削的方法也就发生变化。(《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阶级关系和人民民主革命》(一九四八年二月十五日),《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55~56页。)

  421.所谓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即财产的所有权关系。生产资料的使用,例如农民使用(租用)地主的土地,只是地主对于土地的所有关系的结果,这种所有关系表现为佃农对地主的隶属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即是生产关系。 过去许多同志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二元论(甚至是多元论)的错误,将生产关系和使用关系并列,又将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并列,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把问题弄得很糊涂,划错了许多人的阶级成分。(《关于土地改革报告的修改》(一九五O年六月四日),《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 63~64页。)

  422.现时国内颇有些人怀疑或反对阶级斗争的,这是不了解人类进化史的缘故。马克思说:”人类的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史。”这是事实,不能否认的。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化为家长社会、封建社会以至于今日之国家,无不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阶级斗争的演进。(《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1926年3月18日),《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34页。)

  423.我们向来读中国史,不注意阶级斗争的事实,其实四千多年的中国史,何尝不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呢?如秦二世时,起来革命的陈胜、吴广是农民。汉高祖是流氓,也是无产阶级推倒贵族阶级的革命,不过在农业社会里,他们革命成功后,又做起皇帝,自己又变成贵族阶级了。太平王洪秀全号召广西一般失业农民起来革命,大有社会革命的意义,孙总理也很佩服他。大家只知道打倒他的是清朝政府,而不知道真正打倒他的主力军,却是地主阶级。打倒太平天国出力最多的是曾国藩,他当时是地主阶级的领袖。曾国藩是练团练出身,团练即是地主阶级压迫农民的武力,他们见洪秀全领导一班农民革命,于他们不利,遂出死力来打倒他。故太平天国之事,不是满汉的战争,实是农民和地主的阶级斗争。(《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1926年3月18日),《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34~35页。)

  424.中国人民是不能忍受黑暗势力的统治的,他们每次都用革命的手段达到推翻和改造这种统治的目的。在汉族的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大小几百次的农民起义,反抗地主和贵族的黑暗统治。而多数朝代的更换,都是由于农民起义的力量才能得到成功的。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623页。)

  425.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没有新的阶级力量,没有先进的政党,因而这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得不到如同现在所有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样,就使当时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这样,就在每一次大规模的农民革命斗争停息以后,虽然社会多少有些进步,但是封建的经济关系和封建的政治制度,基本上依然继续下来。(《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625页。)

  426.记得我在一九二零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关于农村调查》(1941年9月13日),《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378~373页。)

  427.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线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丢掉幻想,准备斗争》(1949年8月14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487页。)

  428.在人类历史上,有过几次性质不同的大的革命。

  第一次,是奴隶主推翻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类的生产和社会大进一步。那时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不是我们现在讲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是一些氏族部落组成的原始社会,他们互相打仗,捉到了俘虏就通通杀掉。奴隶主就不把俘虏杀掉,而是拿俘虏做奴隶,虽然刺瞎他一只眼,或者弄伤他一只手,但总还是要让他做工。是把人杀掉好呢,还是不杀掉让他做工好呢?还是奴隶制好,奴隶制可以积累财富。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很低,奴隶制就大进一步。现在一讲奴隶制,人们就觉得它很坏,其实奴隶制的产生在当时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第二次,是封建地主革掉奴隶主的命。这次革命,在中国大概是在春秋战国时代。……总之,在春秋战国时代,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发生了大的阶级斗争、革命斗争,从那时起,开始允许土地私有,允许土地收租。大概是在鲁宣公时代 "初税亩",第一次开始收地租。鲁哀公还说过什么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彻,即十分之一。可见当时收地租大概是收百分之二十左右。这证明当时的社会制度已经开始变革,不再是实行井田制,而是采用收土地税的办法了。过去是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个时候是搞私有了。 私有制曾经是一个很好的东西。……

  第三次,是资产阶级革封建地主阶级的命,也就是民主主义革封建主义的命。在中国,就是辛亥革命。

  孙中山及其一派人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一次。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还有过改良派。对改良派也应该估计有进步的一面。戊戌变法在当时受压迫,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有进步性,它受到顽固派的仇恨。孙中山比改良派又更进一步,他公开号召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和临时革命政府,并制定了一个《临时约法》。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所以我们说他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1954年9月14日),《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44~346页。)

  429.中国从清末陈涉大泽乡(徐州附近)群众暴动起,到清末义和拳运动止,二千年中,大规模的农民革命运动,几乎没有停止过。同全世界一样,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读<三国志集解>批语》(1958年12月10日),《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51页。)

  430.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实践论》(1937年7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3页。)

  431.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之下,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主义,甚至一个阶级的各集团中还各有各的主义。现在封建阶级有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有资本主义,佛教徒有佛教主义,基督徒有基督主义,农民有多神主义,近年还有人提倡什么基马尔主义,法西斯主义,唯生主义,‘’按劳分配主义‘’,为什么无产阶级不可以有一个共产主义呢?(《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687页。)

  432.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存在决定意识,就是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客观现实决定我们的思想感情。但是我们有些同志却把这个问题弄颠倒了,说什么一切应该从 "爱" 出发。就说爱吧,在阶级社会里,也只有阶级的爱,但是这些同志却要追求什么超阶级的爱,抽象的爱,以及抽象的自由、抽象的真理、抽象的人性等等。这是表明这些同志是受了资产阶级的很深的影响。应该很彻底地清算这种影响,很虚心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四二年五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52页。)

  433.“人性论”。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我们主张无产阶级的人性,人民大众的人性,而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则主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人性,不过他们口头上不这样说,却说成为惟一的人性。有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鼓吹的人性,也是脱离人民大众或者反对人民大众的,他们的所谓人性实质上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因此在他们眼中,无产阶级的人性就不合于人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四二年五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70页。)

  434.世上决设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至于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过去的一切统治阶级喜欢提倡这个东西,许多所谓圣人贤人也喜欢提倡这个东西,但是无论谁都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它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行的。真正的人类之爱是会有的,那是在全世界消灭了阶级之后。阶级使社会分化为许多对立体,阶级消灭后,那时就有了整个的人类之爱,但是现在还没有。我们不能爱敌人,不能爱社会的丑恶现象,我们的目的是消灭这些东西。(《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四二年五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71页。)

  435.美国英国这一类型的政府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向人民实行专政的政府。它的一切都和人民政府相反,对于资产阶级内部是有所谓民主的,对于人民则是独裁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佛朗哥、蒋介石等人的政府取消了或者索性不用那片资产阶级内部民主的幕布,是因为国内阶级斗争紧张到了极点,取消或者索性不用那片布比较地有利些,免得人民也利用那片布去手舞足蹈。美国政府现在还有一片民主布,但是已被美国反动派剪得很小了,又大大地褪了颜色,比起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的朝代来是差远了,这是阶级斗争迫紧了几部的缘故。再迫紧几步,美国的民主必然要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1948年8月28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503页。)

  436.实际上,世界上只有具体的自由,具体的民主,没有抽象的自由,抽象的民主。在阶级斗争的社会里,有了剥削阶级剥削劳动人民的自由,就没有劳动人民不受剥削的自由。有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民主。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也容许共产党合法存在,但是也不危害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容许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08页。)

  437.所谓伦理学,或道德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是讨论社会各阶级各不相同的道德标准的,是阶级斗争的一种工具。其基本对象是论善恶(忠奸、好坏)。统治阶级以为善者,被统治阶级必以为恶,反之亦然。就在我们的社会也是如此。(《对<希腊伦理思想的来源与发展线索>一文的评语》(1962年9月15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第186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