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盈江力量丨余生富:篮球作炬,暖了山乡少年梦!
在盈江县盏西镇槟榔江畔、群山环抱的傈僳族村寨里,寒暑假总有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带着篮球与热忱,将散落的孩子聚成整齐的队伍,用奔跑的汗水驱散迷茫,用跳跃的身影勾勒梦想。他叫余生富,一个从傈僳村寨走出、始终心系故土的青年。
大山里的篮球梦,从未因现实褪色
余生富的篮球情结,深植于少年时光。生长在盏西山坳,篮球是贫瘠生活中的烛光。高中毕业后,家庭重担让他暂别校园,却从未熄灭对知识与梦想的渴望——他自考攻读小学教育专业;在成都打拼时,白天为生计奔波,夜晚仍抱着篮球苦练。那些年,他不仅积攒下直面贫困的勇气,更考取了国家篮协一级教练证、儿童青少年体适能教练证等专业资质,心中深藏着一个未言的心愿:让家乡的孩子也能感受运动的魅力。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2022年:昆明一场球赛后,余生富意外骨折,返乡休养。那年暑假,寨中的景象深深刺痛着他的心——孩子们或沉迷手机游戏、或骑着摩托车在山道游荡、或在江边漫无目的嬉闹,少年的朝气被网络喧嚣淹没。“我得做点什么。”这个念头如星火燎原。他拄着拐杖走向简陋的篮球场,吹响口哨:“想打篮球的,过来!”
篮球架下的课堂,不止于运球投篮
“最初的课堂简陋至极:几个旧篮球,一块凹凸场地,十几个怯生生的孩子。但余生富的‘课程表’格外丰富:上午练运球、传切,下午练体能、战术。休息时,他掏出英语课本:“‘传球’是pass,‘防守’是defense,谁能记住,明天多投五个球!”
凭借专业的教练素养,他将枯燥的基础训练化为趣味游戏:“运球绕桩赢了的,教我一句傈僳语!”在他的球场上,“先做好人,再打好球”是铁律。他用汗水诠释坚持——体能濒临极限时,鼓励“再跑一圈就是胜利”;用协作理解团队——战术失误时,引导“传球比单干更重要”;更教孩子们尊重对手——赛后必握手致意。这些赛场内外的规矩,悄然重塑着孩子们的品格。
合作村曾有个厌学的男孩,三年级就成了“重点学生”,老师劝学被拒,家长心急如焚。余生富把他拉进球队:“不想读书没关系,先学会把球传好——连队友都不信,咋赢?”加入训练后,男孩在一次次突破中找回自信,在团队认可里重燃动力,不仅爱上体育,更找回了学习的热情,最终考入盈江县民族完全中学。当家长紧握余生富的手哽咽道谢时,他只是笑道:“是他自己跑起来的。”
跨越山海的接力,让光传递得更远
身体康复后,余生富回到成都工作,但家乡的孩子们成了他最深的牵挂。每年寒暑假,他雷打不动返乡,并发动“盏西力量”——召集在外就读的体育专业大学生,组成志愿教练团回乡服务。哥哥余生保接过了周末训练的接力棒,余生富提前录制训练视频远程指导;哥哥则拍下孩子们训练的日常,让他在成都的深夜也能看到熟悉的笑脸。
“篮球不只在乡土,更在远方。”余生富常这样说。他带孩子们走出大山:先赴盈江县城、芒市打友谊赛,让他们看见“山外有更宽的球场”;再到成都参加青少年联赛,带家长和孩子走进科技馆、博物馆。当孩子们在成都体育中心的看台上惊叹“原来篮球场可以这么大”,当家长们在博物馆里指着展品好奇发问,他知道,篮球已成为开启孩子们新世界的“钥匙”。
那些曾随他练球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如今也成了新的“光”。他帮需要实习的学生联系俱乐部,推荐优秀苗子去体校深造,“我走的路,想让他们走得更顺些。”而孩子们的变化,是最珍贵的回报:沉迷游戏的男孩成了球队主力,骑摩托闲逛的少年主动组织晨练,连槟榔江畔孩子们的嬉闹声里,都多了“pass”“defense”的英语呼喊。
以梦为马的少年,乘着梦想向远方
“运动塑造品格,球场上学会的团队精神、拼搏劲头,够他们用一辈子。”余生富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和少年时一样的光芒。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仅凭每个寒暑假的坚守,将篮球化作打开孩子们新世界的钥匙;未曾许下豪言壮语,却以“先做人再打球”的信条,为山乡少年系紧人生“第一粒扣子”,筑起精神的堡垒。
江风习习,落日余晖洒满槟榔江畔的篮球场,少年们把对篮球的热爱,变成了追梦、筑梦、圆梦的青春舞台。那是余生富播下的种子,在阳光雨露中生根发芽。而他,依然是那个往返于成都与盏西镇的“赶路人”,以篮球为帆,以坚守为桨,载着一群山乡孩子的梦想,向着更广阔的世界奋力前行。
(供稿:盏西镇人民政府 戴德菊)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