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上一篇的话题。
在现代精密的社会化大分工下,我们同时扮演着劳动者与消费者这两种角色。一方面我们既不能独立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同时我们也不能占有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我们只能得到一定的货币作为工资,然后再以此换取生存所需。所以我们必然同时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但在这两重身份之下,我们不仅受到了双重的剥削,也蕴含着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
——————
第一重剥削是你的劳动报酬。当你作为生产者的时候,资本家虽然会付给你工资,但你的劳动所得一定会远远小于你劳动创造的价值。毕竟资本家还等着股票的分红和投资的回报,毕竟你的老板还要通过你的努力给自己换豪车买豪宅,毕竟高管们还有靠你的努力给自己涨工资......资本不会凭空增殖,增殖的欲望,还要用劳动者们的剩余价值来填充。
总之,资本不搞慈善,虽然现在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已经比资本主义刚诞生时那种仅能让工人维持生存到第二天继续进厂干活(如果劳动力过于充足的话,可能连这也保证不了)的数量多了不少,但细算起来,依然远小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究其根源,因为劳动者获得的收入其实是自身劳动力的价格而非劳动创造的价值。劳动力的价格只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有关,和劳动者劳动创造的价值完全脱钩。
而如今我们还能“享受”这样的劳动力的价格,一方面是市场供需的变化,一方面也要感谢马克思这样一代代革命者对资本主义施加的压力。
第二重剥削来自于商品的售价。
当你身为消费者,企图购回你亲手参与生产的商品时,剥削再至。你会发现:工资仅覆盖了商品价值中的一小部分;资本家在你被剥削后创造的商品上,再次加价售卖,进行二次剥夺。
下面我们就来举个例子:
你生产了一个价值十元的面包。
作为生产者:
你仅获得象征性工资两元(远低于你贡献的价值)。
当作为消费者:
资本家将其标价二十元出售(远超其基础价值,包含利润)。
你无权直接占有该面包(不占有生产资料)。
你无法仅支付“被克扣的差价(八元)”来获得它(无法追溯商品所有权)。
你甚至难以享有作为员工的“优惠价(十八元)”。
最终,为生存与继续劳动,你不得不支付二十元买下这块面包。
由此,劳动者遭受双重洗劫(生产端一次,消费端一次),资本的贪婪莫过于此。不过同时,这双重剥削却内含着可能埋葬资本主义的根本冲突:
资本越是在生产端压榨劳动者(压低工资),就越会削弱同一批人(作为消费者)的购买力!资本一面企图无限压低工资,一面又渴望无限扩张销售,这种“既要,又要”的无耻表现不仅无助于社会生产的健康发展,反而使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而某些金融“魔术”(如“贷款消费”、“消费贷过生日”)看似弥合裂痕,实则将矛盾深化并推后爆发。
我们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被剥削了两次(生产者一次,消费者一次),而正是这两次剥削,满足了资本增殖的需要。但我们应该也很容易发现,这两次剥削存在这内在的根本性矛盾。当资本将生产者剥削得越严重,够剥削到消费者的机会也就相对变少。就像资本家一面不想给人多发工资,一面又想让人多消费,这怎么可能?(当然,某些创造性的发明了“贷款过生日”之类的金融机构似乎打算实现这种可能。)
只要“前端剥削”(压低工资)与“后端索求”(依赖购买力)这对根本矛盾不除,无论经济体系如何扩张,它终将被自身撕裂。资本全球化转移了病痛,却根治不了病根。全球化只是将资本主义的定时炸弹,调成了更大当量,却无法拆除引信。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