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管子》管窥

发布时间:2025-08-13 15:17:34

1、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区2025年7月下旬发生的校园霸凌事件再次验证了新时代法治机关处置此类事件的标准模板,即包庇和保护恶势力,消除和洗白社会丑恶,欺压和打击受害者(8月5日已经限流)。经历得多了,人已经变得有点麻木了,完全洞悉了它们的操作流程,无耻无能。这次事件又爆出一个新的成语——哑母跪官,即便这样自身的利益也得不到保护。仔细想想,为什么校园霸凌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接连不断的发生呢,霸凌事件从来没有得到公正、严肃、正确的处置,无法形成法律条文的震慑作用,权力机构的相互勾结、隐瞒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及其造成的后果和社会影响,才是校园霸凌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受害者的内心在滴血,施暴者则充满了对法律、对权力机构的藐视嘲笑,“有什么害怕的,又不是没有进去过。”“二十分钟就出来了”多么有恃无恐啊,由此可见也是个惯犯,这是它们(霸凌事件施害者)也是对它们(权力机构推脱者)的挑衅!

2、以前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感到非常激动,当越来越多的媒体盛赞“少年强则国强”的时候,在新时代更感慨于“少年强遇到老流氓,一切梦想都变绝望”,于是闲暇的时候,又再读《少年中国说》其文曰:“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常思既往、留恋之心、保守永旧,这是“老大帝国”的病候特征:即站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虽然那些功勋并非它们所创造,但也因此沾沾自喜、自大自傲、自矜自夸;即权力欲望、剥削欲望、奴役欲望日盛一日,它们的生与死牢牢寄系高高在上的满足感,丝毫不能损伤和受到挑战;即采取各种变态的措施和手段,为维护腐朽的、修正的、黑暗的、霸权的社会地位、统治地位而无所不用其极,它们知照例、多忧虑、怯懦而苟且,“故能灭世界”。灭世界有两层含义:一是阻碍历时的健康的积极的蓬勃的发展,二是在顾影自怜、自欺欺人、自大自满中走向黑暗、走向腐朽、走向死亡。梁启超称之为“老大帝国”。并进而感慨道:“嗟乎痛哉!以此为国,是安得不老且死,且吾恐其未及岁而殇也。”用辩证的态度分析社会现实,可谓颇具眼光,很有前瞻性;若不及时反思和改革,终将在自满与腐朽中走向衰败,历史的车轮将无情碾压,警示后人引以为戒。

3、文化入侵有时候等同于思想麻痹、混乱而莫衷一是,从而丧失自己的主导思想的统帅作用。堕落的文化思想,使的有些人沉醉其中、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神圣的、光荣的、正确的化身,无异于饮鸩止渴。世界人民一家亲,这种理念在中国孩子的内心深处已经变得入心入耳了,这是缘自政治盲目的自大自负。在群狼环伺的困境中表现出消极的、被动的、无奈的吼叫,缺乏牺牲精神和战斗勇气,应该视为一种耻辱,一种投降主义,一种无能懦弱的政治表现。这种观念必须进行彻底地批判。《管子·立政九败解》中就批判了类似的“兼爱”(虚假的、一厢情愿的泛爱、博爱、滥爱)思想,“人君唯毋听兼爱(人君只要听信泛爱人类的议论)之说,则视天下之民如其民,视国(别人的国家)如吾国。如是则无并兼攘夺之心,无覆军败将之事。(修正主义分子忙于自我封闭、忙于自我固化,它们从来都缺乏积极主动的拱卫自身的战斗精神和勇气胆魄。)然则射御勇力之士不厚禄,覆军杀将之臣不贵爵,如是则射御勇力之士出在外矣。我能毋攻人可也,不能令人毋攻我。彼求地而予之,非吾所欲也,不予而与战,必不胜也。彼以教士,我以驱众;彼以良将,我以无能,其败必覆军杀将。故曰: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战斗意志缺失)”意思就是说要区分阶级立场、区分种族差异、区分民族特性,而不是无底线的、无差别的认知性与自我迷醉。别人以虎狼之心伺机侵扰你,阶级对立的敌人从来没有放弃绞杀你的机会和计划,你却献身回报、谄媚伺候,试图抹杀彼此之间的斗争性,那是大错而特错的!以此苟安或见容于世,都将是一种耻辱!在《管子·版法解》则从内部环境肯定了“兼爱”的现实可行性,表明了鲜明的政治主张,“凡人君者,欲众之亲上乡意(顺从君意、服从管理)也,欲其从事之胜任也。而众者,不爱则不亲,不亲则不明,不教顺则不乡意(同一思想、同一信念,同一立场、同一管辖)。是故明君兼爱以亲之,明教顺以道之,便其势,利其备,爱其力,而勿夺其时以利之。如此则众亲上乡意,从事胜任矣。故曰:兼爱无遗,是谓君心。必先顺教,万民乡风。旦暮利之,众乃胜任。”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是有区别的,有时候甚至是极端对立对抗的战斗性充盈其中,振聋发聩,警醒异常!但是有的人忽视了这种阶级斗争性,用一种滥竽充数的政治口吻消弭了两者的差异性,而且表现出在内部环境的斗争中日益激烈,在外部环境的考量中温情脉脉、滑稽可笑,仿佛视国人为雠寇、视外人如亲生。这正是人类命运的异质性,不可能相同,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和重新认知与考量。

4、《管子·治国》开篇之语便是“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全篇主要讲述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篇末则以“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招引民众的途径),治国之道也(治国的政治方略)。”做出总结,面貌一新,有理有据,经典方略。《管子·小问》中“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紧接着管子从反面论述了治国策略偏失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来者鸷距。”但是在250多年以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他在《商君书》中则强调“富国弱民”的口号与政治主张,其阶级剥削性进一步凸显和加强。《商君书·弱民》中写道:“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鞅对“弱民”的路径也做了说明,即“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其阶级属性和阶级立场、阶级思想与阶级架构,与管子的政治主张是截然相反的,但却成为此后所有剥削阶级学习、利用、施行和坚守的共同法则。管子说过:“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管子·小问)又说“明主之治天下也,静其民而不扰,佚其民而不劳。不扰则民自循,不劳则民自试(积极主动的劳动和工作)。故曰:上无事而民自试。”(管子·形势解)施行的政策律令违背了民众的意愿且一意孤行,便成了阶级剥削压迫的源头,这样上下的对抗性不能解除,上下的从属感、归属感、和谐感便当然无存,“君臣不亲,上下不和,万民不辑,故令则不行,禁则不止。”这样残酷的社会现实熟悉吗?

5、近日偶读《管子·叁患》发现其中有一段话,非常有道理而且在阶级社会中绝对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君之所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故诛暴国必以兵,禁辟民必以刑。然则兵者外以诛暴,内以禁邪。故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不可废也。若夫世主则不然。外不以兵,而欲诛暴,则地必亏矣。内不以刑,而欲禁邪,则国必乱矣。”兵者诡道也,兵道,即国防也、部队也、武器也,他的作用有两个方面,外以御辱、内以治乱,所以希望国泰民安者,绝对不能废弃国防事业。管子明确表示“凡兵有大论,必先论其器,论其士,论其将,论其主”这种由器而人的推论,正应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预判,巴以战争中,巴勒斯坦缺乏的不是斗志,而是武器,所以难以缓解战争威胁、被动四处挨打。投降主义者或者机会主义者,妄图销毁中国的战斗利器,跪舔迎合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战略意图,是非常危险的,必须以卖国罪予以严惩!管子从8个方面指出战略被动的表象,其结果将是坐以待毙。“故一器成,往夫(战士坚毅勇敢)具,而天下无战心。二器成,惊夫(战士智勇双全)具,而天下无守城。三器成,游夫(战士和平宣传)具,而天下无聚众。”意思就是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和武器装备,就没有敢于挑战的对象,没有伺机而动、浑水摸鱼的潜在危险,这样才能自豪地勉强地说“天下无敌”了。

6、在《管子·七主七臣》中,管子明确表示:“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夫矩不正,不可以求方;绳不信,不可以求直。法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势者,人主之所独守也。故人主失守则危,臣吏失守则乱。罪决于吏则治,权断于主则威,民信其法则亲。”这样的论证的确符合本文的主旨,即“故一人之治乱在其心,一国之存亡在其主。”管子继之以反面的铺陈“夫凡私之所起,必生于主。夫上好本则端正之士在前,上好利则毁誉之士在侧;上多喜善赏,不随其功,则士不为用;数出重法,而不克其罪,则奸不为止。”管子将清明政治与严肃法制统一起来,形成较高层面的社会规范,“明王知其然,故见必然之政,立必胜之罚。故民知所必就,而知所必去”自觉遵守法律条陈、主动积极履职尽责,服从管理、听从命令,即所谓的政通人和、百事和顺。即此欣赏一下两个类型的君主,一个是“侵主:好恶反法以自伤,喜决难知以塞明。从狙而好小察,事无常而法令申曳。不悟,则国失势。”翻译成现代文字意思是:专好行恶违法以至于自食其果,妄决难知之事以至于闭目塞听。好从事对人窥伺而暗地观察,行事没有常规而法令疲咨无效。如不觉悟,则国家权势皆失。另一个是“劳主:不明分职,上下相干,臣主同则。刑振以丰,丰振以刻。去之而乱,临之而殆,则后世何得?”翻译成现代文字意思是:职务分工不明,君臣互相干扰,国君与官吏甚至按一样的职务规则行事。用严刑罚的办法加重赋敛,加重了赋敛又更使刑罚严刻起来。改变现状则将陷于混乱,维持统治也将陷于衰败,后代能得到什么好处呢?侵主可以理解为极权专制的君主形象,劳主则是腐败贪婪、横征暴敛、民生倒悬、前途暗淡以至政灭党亡人死名隳的境况。通观全书,涉及到“以法治国”“以法道政”的文字有版法、法法、法禁、任法、明法和后面的明法解及版法解。本章名为七主七臣,便是通过历史经验和社会实践将君臣分为七个等级,并一前一后、分而论之。管子的法治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从《商君书》《韩非子》里面都能找到它的传承和营养,但总体上不似后者那么严苛,更多的是从政治与法制统一的基础上,以框架式的模范来统御政治模式。

7、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政治是需要施行的,而结果恰巧鉴证于民生民声、民意民业。

比如《形势》中有一句话“上无事,则民自试。”当政治清明、不扰民、不害民、不夺民、不伤民的时候,人民就会自觉主动的干好本职工作。紧接着提醒世人“必得之事,不足赖也;必诺之言,不足信也。”历史上无耻的政治掮客,言之凿凿、信誓旦旦、画饼充饥、许愿做梦,都是不足以信赖的,必须提高警惕,加以正确甄别,千万别上了它们的理论陷阱、现实牢笼、梦想破灭、辜负一生。对于朝令夕改、前紧后松、不能敬始慎终的政治时代,管子认为:“莫乐之,则莫哀之。莫生之,则莫死之。往者不至,来者不极。”意思是:君主不能使臣民安乐,臣民也就不会为君主分忧;君主不能使臣民生长繁息,臣民也就不会为君主牺牲生命。君主给予臣民的,不确实兑现;臣民对待君主,也是不会全力以赴的。也就是说君主视臣民为刍狗,百姓也会视君主为雠寇,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对等关系,基本上可以适用于任何范畴。“持满者与天,安危者与人。失天之度,虽满必涸。上下不和,虽安必危。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意思是凡是始终保持强盛的,就因为顺从天道;凡是能安危存亡的,就因为顺从人心。违背天的法则,虽然暂时丰满,最终必然枯竭;上下不和,虽然暂时安定,最终也必然危亡。“道往者,其人莫来;道来者,其人莫往;”这句话类似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之所设,身之化也。”这其实是对统治阶级集团的核心人物提出的标准要求和道德修养、人格魅力以及政治素质。“独王之国,劳而多祸;独国之君,卑而不威;”正解是:独断专横的国家,必然疲于奔命而祸事多端;独断专横国家的君主,必然卑鄙而没有威望。

比如《权修》篇,“赏罚信而兵弱者,轻用众,使民劳也。…轻用众,使民劳,则民力竭矣。赋敛厚,则下怨上矣。民力竭,则令不行矣。下怨上,令不行,而求敌之勿谋己,不可得也。”这段文字的立意与《形势》篇中的文字有必然的承接关系,即君民对立、阶级对立、矛盾对立,自处尚且不安,权力的削弱、名誉的唾弃、力量的分化必然导致一种新生力量的诞生和腐朽衰败者的死亡。“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民力。”意思是必然重视保护民力、珍惜民力,不要使其消耗殆尽,这句话对应的就是赋敛沉重、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不公、贫富分化严重、阶级固化和对抗,严重损坏了国家意志、政治公信、战斗精神。正所谓“赏罚不信于其所见,而求其所不见之为之化,不可得也。”残酷的社会现实即种种不公令人心寒,法制的偏失即选择性执法、巧妙的闭环执法造成的负面影响让人心堵心凉,不尽悲从中来、意与日去、年与时驰,如何能够片面地用美好未来的描绘、美轮美奂的梦想去消解人们耳闻目睹的现实呢,希望人们化解怨恨、感恩戴德,那就一定是痴人说梦、愚不可及、不可能实现的。“上好轴谋闲欺,臣下赋敛竞得,使民偷壹,则百姓疾怨,而求下之亲上,不可得也。”统治阶级醉生梦死、自大狂妄,文武百官贪污腐化、富可敌国,欺骗民众、滥用民力、肆无忌惮,百姓虽然敢怒不敢言,但要求他们依旧言听计从、身体力行、保家卫国、信仰政治、视死如归,一定是自欺欺人的鬼把戏,或者一种自我陶醉、自我粉饰,警醒之时必然墙倒众人推、东风变西风。

比如《版法》开篇即云:“凡将立事,正彼天植,风雨无违,远近高下,各得其嗣。三经既饬,君乃有国。”在《版法解》中对“天植”的解释为心意、心智、心志,或者可以理解为初心、理解为佛家所说的无分别心,天心不会偏厚于近亲,也不会加害于疏远,他是对民意的尊重、对民生的培植、对民产的维护、对民业的护佑,也就是无差别的、对等的治理民众,“兼爱无遗,是谓君心。”这才是对“天植”的正确注解。“旦暮利之,众乃胜任。”我们可以理解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这件事情上,应该讲究只争朝夕的勤勉精神,应该追求“便其势,利其备,爱其力,而勿夺其时以利之。”的忘我情怀,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信任、理解和支持,才能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大的奉献。《版法解》云:“治之本二:一曰人,二曰事。人欲必用,事欲必工(成熟、成效、成功、完善)。”这是政令发出和实行的基本保障,一是考虑受众对象的意见,二是衡量事情推进的效果,“取人以己者,度恕而行也。度恕者,度之于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事情对应的也是两个方面,一是征用民力,二是征收民赋,也就是“审用财,慎施报,察称量。”管子提出的要求是“用财(征收赋税)不可以啬(毫无节制、横征暴敛),用力不可以苦(苦民伤民、劳民扰民)。用财啬则费(拂,反抗、斗争),用力苦则劳矣(疲倦辛劳而消极抵抗)。”至于那种凭借征收来的赋税而大肆挥霍、用征收的赋税长养返璞老百姓,却滑天下之大稽地声称这就是民生,纯粹是强盗逻辑、流氓心态、土匪行径。这样做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施报不得,祸乃始昌;祸昌而不悟,民乃自图。”这就是阶级觉醒,也是阶级斗争上升的一个路径,人民群众为了生存就必须想尽办法、凝心聚力改变现状、斗争到底!

比如《宙合》中强调:“高为其居,危颠莫之救。此言尊高满大,而好矜人以丽,主盛处贤,而自予雄也;故盛必失而雄必败。夫上既主盛处贤,以操士民,国家烦乱,万民心怨,此其必亡也,犹自万仞之山播而入深渊,其死而不振也必矣。”这是说身居高位,自满自大,而好自我炫耀;自主其盛,自矜自夸,自处其贤,自鸣得意,而自封为英雄,搞个人崇拜、搞个人英雄主义、搞宗派主义。这样,自封的“盛世”必失,自称的“英雄”必败。人君若自主其盛,自处其贤,以此掌握、役使、蹂躏、剥削、欺压、凌辱士民,国家就混乱,万民就心怨,这是一定要亡国的,好比从万仍高山上跌入深渊,其死亡不可再起避免而成为必然!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