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热河地区是日本人统治的重灾区。日本统治者,在热河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先后在热河地区制造了许多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惨案,肆无忌惮的反复围剿抗日武装,屠杀共产党人、革命干部、被俘军人和普通老百姓。仅承德市水泉沟就有3万多名共产党员、八路军干部战士和地下党组织人员及革命群众,惨遭日本鬼子的杀害,永远的长眠在热河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然而,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不畏强敌的抗争精神,有“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民族大义,有不怕牺牲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面对日本鬼子的血腥屠杀,没有吓倒中国人,他们中精英分子纷纷拿起武器,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采取各种方式同日本鬼子展开坚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战歌。他们中的许多人,牺牲前并没有留下姓名和家庭住址,甚至,牺牲后尸骨无存,但是,他们的精神未死,英名永存。时值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本人汇集六名热河著名的抗日英烈的英雄事迹,以飧读者。
“布衣将军”孙永勤:
孙永勤,热河省承德县孙杖子人。1893年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1933年2月21日,日军发动“热河战役”,兵分三路向热河全境发起进攻;3月4日,占领热河首府承德。驻守热河的国民党军队消极避战,主动放弃热河和长城防线,相继南撤到北平、天津、保定、及察哈尔等地。在国家危亡,民族危亡的时刻,孙永勤率领十六名农民,于1933年12月12日,在兴隆县的黄花川举行抗日武装暴动,建立民众军,并出任军长,打响了华北民从抗日的“第一枪”。他是华北地区最早点燃民众抗日烽火的英雄,被人民群众亲切的称为“农民将军”或“布衣将军”。抗日民从军成立之后,打出“天下第一军,均富又济贫”的大旗,喊出“宁为抗日死,不当亡国奴”和“杀富剂贫”的口号,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不久队伍即发展到5000多人。
“民众军”成立后,在孙永勤的率领下,利用地形优势和游击战术,在长城以北的深山大川里与日伪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有效地牵制了日军对平津地区的用兵。1935年5月初,在日本关东军的疯狂围堵下,腿部负伤的孙永勤为解决部队军需给养问题被迫带队入关。5月17日,孙永勤接受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愿意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将“民众军”改为“抗日救国第一军”,并出任第一军军长。
1935年5月24日,日本关东军,调集热河、喜峰口、潵河桥、建昌营、古北口、马兰峪、罗文峪、凌源等多地驻军近万人,会同战区保安队、遵化县民团等地方反动武装,将抗日救国军主力重重围困于兴隆县毛山之上。日军动用飞机、大炮对第一军阵地进行轰炸和炮击。孙永勤被日军飞机低空扫射的子弹击中,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孙永勤率领农民救国军将士与日伪作战200多次,攻克敌人据点100余处,毙伤俘日伪军5000余人,沉重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决心。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8月1日发表的《八一宣言》中,把孙永勤、罗登贤、徐名鸿、吉鸿昌、邓铁梅、伯阳、童长荣、潘洪生、史灿堂、瞿秋白、方志敏等列为“为救国而捐躯”的民族英雄。
“热河早期革命者”陈镜湖:
陈镜湖,化名李铁然,辽宁省建平县人。1923年初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4年受党组织的派遣任冯玉祥国民军热河民军司令、内蒙古特别民军第二纵队司令。1925年3月,参与组建中共热河工委,并任负责人。1927年4月,陈镜湖作为内蒙古代表出席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30年中共热河地区党组织遭破坏后,担任内蒙古地区党的领导工作。1931年任中共内蒙特委临时书记,10月任特委书记,负责热河、察哈尔、绥远地区党的工作。1933年日军侵犯热河时,组织蒙汉抗日同盟军抗击日军。热河抗战失败后退入察哈尔,参加冯玉祥领导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部参议。
1933年,日军向察哈尔省腹地步步逼近,沽源、多伦等地先后失陷。陈镜湖冒着生命危险,奔波于张家口、北平之间,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5月12日,陈镜湖去张北县一带去点验抗日武装时,途中遭到地方反动民团的袭击,身负重伤,流血不止,壮烈牺牲。
“大胡子司令”白乙化:
白乙化,字野鹤,学名荣鸥,满族。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平北军分区副司令员,平北抗日根据地创始人之一。1930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发动部分抗日青年,秘密积蓄力量。1932年春,组织起一支抗日义勇军,自任司令。部队转战辽阳、新民、沟帮子等地,沉重打击了日伪武装,威震辽西,队伍迅速扩大到3000余人。
1933年春,这支队伍被国民党军强行遣散后,白乙化回到北平读书、任教。1936年,受党组织委派,率数百名东北流亡学生到绥远进行军事训练,为组建新的抗日武装做准备。
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后,白乙化建立抗日民族先锋队,自任总队长兼党总支书记。1939年春,队伍奉命编入萧克领导的冀热察挺进军。他率部攻克青白口,毙敌七十余人。4月,转战平西,与冀东抗日联军合编为华北抗日联军,白乙化任副司令员。6月,率队在平西根据地中心区斋堂一带,经过三昼夜的激战,将日军竹野太郎所率的300余人大部歼灭,竹野剖腹自杀。在沿城河战斗中,白乙化指挥部队重创日军,击毙奥村中队长,保卫了平西根据地。年底,白乙化所部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十团,白乙化任团长。次年初,近万日伪军分多路“包剿”平西根据地,白乙化率十团与兄弟部队在大村青石一带阻击4000多敌人,并击落日本战机一架。
1940年春,白乙化奉命率十团赴平北开辟抗日根据地,成为平北抗日根据地创始人之一。他率部历经大小100余次战斗,击敌死伤100余人,将许多地区从日伪军手中夺回,巩固了根据地。6月,成立丰宁、滦平、密云联合县政府,开通了连接冀东、平西根据地的交通走廊。8月下旬,为配合百团大战,白乙化率十团官兵出击平古铁路,炸毁陈庄铁路大桥,焚烧火车站。历经50余次大小战斗,共毙伤俘敌4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及其他军用物资。9月,4000余日伪军发动大“扫荡”,妄图消灭十团,摧毁新生的抗日政权。经过数十次战斗,毙伤俘敌600多人,粉碎了敌人的“扫荡”。12月15日,十团在冯家峪消灭了号称“常胜部队”的日军哲田中队90余人,取得了反“扫荡”的最后胜利。
1941年2月初,白乙化被任命为平北军分区副司令员。赴任前,突然接到滦平县日伪满讨伐
队170多人向根据地扑来的情报。白乙化率队在密云马营西山一带,伏击敌人。敌人伤亡100余人后,逃进长城烽火台里负隅顽抗。白乙化前进到距敌500米的前沿阵地指挥作战,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
白乙化牺牲后,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发表了《告全军同志书》,颂扬了他的丰功伟绩。1984年,北京市密云县人民政府重建了白乙化烈士纪念碑,萧克将军手书碑文:“血沃幽燕,名垂千古。”
“草莽将军”白凤翔:
白凤翔,1897年生于热河省围场县。15岁时,被土匪头子鲍振合赏识,收留做“贴竿”(即副手)。因不甘寄人篱下,便另立竿子,自称“白三阎王竿”。
1928年初白凤翔被张学良收编,命其驻守围场县一带,后被调到黑龙江北部密山县戍边。1933年3月日寇入侵热河、察哈尔等地,白凤翔随东北军进关,该部被正式收编为东北军骑兵第6师,白凤翔任师长,与日军转战在华北北部地区。
1935年蒋介石基于反共需要,组织“西北剿匪总司令部”,东北军骑兵第6师被派往甘肃庆阳一带驻防。1936年初白凤翔部队围攻陕北红军失败,撤至甘肃固源县一带。1936年9月18日,白凤翔委派骑六师参谋长汪镛,与红军政治部主任朱瑞、副主任邓小平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杨郎镇秘密签署了局部停战、抗日救国的四条协议,决定一致抗日。
1936年12月8日,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经多次努力,请求蒋介石放弃“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失败后,决定发动“兵谏”。
张学良秘密召见白凤翔,密商捉蒋事宜。1936年12月12日凌晨2时,白凤翔、刘桂五、孙铭九率部向临潼进发。凌晨四时,将华清池包围,双方发生激战。白凤翔,刘桂五率人来到蒋介石下榻的五间厅,发现蒋介石已经逃离。于是,下令搜查华清池内外,不见蒋介石的踪影。白凤翔马上命令刘桂五、孙铭九、王玉瓒率兵搜山。在骊山的山腰处的卧牛石夹缝中捉到了蒋介石,并把蒋介石送到西安。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剥夺了白凤翔的军职,回北京隐居。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军以东北为基地大举进攻中原,白凤翔毅然去南京面见蒋介石,请求重返前线,杀敌报国。蒋介石委任白凤翔为抗日先遣军司令,但没有拨给一枪一炮一人,只给了两万元筹建经费。白凤翔变卖自己家中部分财产,收拢旧部开始组建先遣军。1940年初,先遣军在陕北一带组建整顿就绪,开赴察哈尔、绥远前线,归傅作义、马占山统一指挥对日作战。
1941年,白凤翔部已经发展到5个师。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围剿先遣军,白凤翔率部苦战两个多月,没能冲出重围,白凤翔自己亦在绥远固阳战役中腹部受伤。在弹尽粮绝之时,日军多次劝降。白凤翔电请蒋介石,回电称:“曲线救国,保存实力,伺机反正。”白凤翔率部诈降日军。
从此,白凤翔多年背负汉奸骂名,与日伪军周旋。1942年白凤翔召集亲信密谋反正,被日军察觉。日本驻包头特务机关长稻森利柱派医生借口给白凤翔看病,给他打了一针慢性毒针,使其全身浮肿,死在反正途中。
2020年9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白凤翔的名字荣膺其中。2015年,中共中央授予白凤翔抗日英烈奖章。
“传奇英雄”包森:
包森,原名赵宝森,又名赵寒,陕西蒲城人。1911年7月21日出生。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并侵占中国东北。包森联合学校爱国同学组成宣传队,举行示威游行,带头冲入泾阳县国民党党部,要求国民党政府抗日。
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春,调到陕西渭北新宇区开辟工作。经过艰苦努力,迅速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成立游击队,建立新的区委,开展游击战争,扩大了渭北革命根据地。同年秋,中共陕西省委机关遭到敌人破坏,党组织又派包森赴西安恢复党的工作。到西安不久被敌人逮捕,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西安事变后获释。
1937年3月赴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战爆发后,包森被党组织派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独立第一师工作,任第33大队总支部书记。1938年6月,中央决定成立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配合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6月底,四纵主力一部抵达兴隆县东南,准备进入长城与冀东暴动队伍会师。行动前,包森作为一支孤军,率队留在兴隆澈河川一带活动,配合主力部队行动。队伍从开始的40多人,迅速扩大到200多人。半年左右时间,先后攻克迁安、遵化、兴隆、玉田等20多个敌据点,歼日伪军数百人,缴获枪支数百支。将游击区范围扩大到遵化全境,兴隆东部,迁安西北部和玉田边界,创造了全冀东之冠的战绩。
1939年4月26日,包森枪毙前来劝降的日本遵化宪兵队军曹池本信次郎,并设计俘虏了日本裕仁天皇的表弟赤本。
1940年2月中旬,包森所部与盘山游击队会师。在盘山地区建立了八路军政治处,建立了随营学校,训练军政干部,形成稳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盘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鼓舞了冀东西部地区人民抗战的信心和决心。1940年6月以后,日军对盘山进行疯狂“扫荡”,包森组织四个连队白草洼地域设伏,鏖战14个小时,终于将日军精锐武岛中队70多名骑兵全歼,创造了冀东抗日战场全歼整连日军的首次战例。1942年2月17日,包森率部在遵化野虎山同敌人相遇。战斗中,他用望远镜观察敌情时,被敌人狙击手冷枪射中胸部,壮烈牺牲。
“狼牙山五壮士式的英雄”舒殿友:
舒殿友,又名张永胜。1921年生于河北省遵化县西草场。
1938年7月参加冀东抗日大暴动,随部队转战冀东,后编入冀东军区十一团,任副连长。1943年5月,中共冀东区委决定成立承(德)平(泉)宁(城)联合县,从十一团抽调两个连组建三区队,深入到伪满洲国境内创建抗日根据地。舒殿友任三区队二连连长。
1944年,热河地区的日伪军“围剿”“扫荡”日益频繁,抗日武装损失屡遭打击,抗日游击区日渐缩小。三区队决定化整为零,分散活动,与敌周旋。舒殿友和区队干事刘相廷带二排和三排部分战士,共50余人向宁城东部挺进,牵制敌人,策应郑紫明部东进。
1944年3月11日傍晚时分,舒殿友、刘相廷率部来到宁城东部的朝宝沟西南沟宿营。夜10时许,一支伪“讨伐队”从朝宝沟马营子方向袭击我宿营地。舒殿友、刘相廷认为,队伍的弹药已经所剩不多,不利于与敌发生正面冲突,决定立即转移。转移中,敌人发现了转移队伍的行踪,穷追不舍。舒殿友、刘相廷率部到达李营子前山。此时,西面又有大股敌人赶来堵截,队伍被敌重兵包围。舒殿友、刘相廷二人分头率战士交替向北继续突围,可是,队伍被面前四五十米深的悬崖拦住去路。为了不当俘虏,舒殿友、刘廷相带领30余名战士毅然跳下悬崖。刘相廷等8人战士壮烈牺牲,舒殿友被摔成重伤后昏迷不醒,在继续向北突围到达李营子北沟时,舒殿友壮烈牺牲。
在热河地区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2025年8月11日写于承德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