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毛主席教导我们:“近代技术(有线电、无线电、飞机、汽车、铁道、轮船等)的发达,又使战争的计划性增大了可能。但由于战争只有程度颇低和时间颇暂的确实性,战争的计划性就很难完全和固定,它随战争的运动(或流动,或推移)而运动,且依战争范围的大小而有程度的不同。”(《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正如主席所说,战争的确实性是程度很低的,其时间也有很大的暂时性。所以,在指挥战争的过程中,主席长期坚持对战机迅速、及时的把握。主席迅速、精确把握战机的战争艺术实践,使我军夺取了一系列关键性胜利、创造了一系列战争史的奇观。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主席迅速把握战机,亲自指挥我军创造了一系列战略上以弱胜强、战役上以强胜弱的奇迹。
第一次反“围剿”时,主席选择了张辉瓒师作为歼灭对象之后,就令红军以神速做好了战役准备。“这一天,张辉瓒师的先头部队戴岳旅的第一〇四团于上午十时进抵龙冈。由于红军的行动秘密神速,群众严密封锁消息,所以,张部进到龙冈后,根本不知道红军主力已在君埠地区隐蔽集结,错误地判断红军主力尚在百里之外,毫无顾忌地准备由龙冈继续东进。”(《朱德传》:《十六、第一次反“围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如果红军没有迅速、提前做好隐蔽集结的工作,很可能会被张辉瓒师发现,从而失去歼灭他们的良好时机。主席对于战机的迅速把握、对于战役的神速准备,是我军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关键因素。
第二次反“围剿”时,主席指出:“‘目前敌军的行动似以宁都为目标,步步为营地向我军前进’;本方面军‘决心以极迅速行动首先消灭王金钰敌军,转向敌军围攻线后方与敌军作战,务期各个消灭敌军,完成本军任务’”(《毛泽东传》:《第12章、打破三次“围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席深知,敌人“步步为营”,我军“钻牛角尖”,如果我军不迅速各个歼灭敌人,很可能会遭到敌人的合力进攻,甚至有被援敌包围的危险。第二次反“围剿”,我军“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创造了五战五捷的奇迹,离不开主席精确、迅速把握战机的战争指导艺术。在此期间,“五月十六日,毛泽东等率领总部部分人员登上东固至中洞大道北侧的白云山。因为时间紧迫,毛泽东只能在一个小镇上留下字条,将这一改变通知朱德,并要朱德率领总部也上白云山。”(《朱德传》:《十七、第二次反“围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席为了抓紧指挥,只能写字条告知朱德战役方针改变的情况。可见主席紧密、迅速把握战机的战役指挥风格!
指挥漳州战役期间,主席致电周恩来:“粤敌从大埔到龙岩胁我后路只须五天;五军团从信丰到龙岩须十五天。故若待已知粤敌入闽,然后调动,必迟不及。”“一军团已开至汀东之新桥休息,以乱敌探耳目,候七师取齐,即先向东行。五军团可随后入闽,但至迟四月二十日须到达龙岩待命。十三军亦须入闽,位于龙岩坎市,保障后路。现一军团前进,后路完全空虚,七师望催兼程来汀,若七师不取齐,一军团下漳州更单薄。”(《毛泽东传》:《第13章、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可见,主席根据实际情况,和敌人争分夺秒,要求我军迅速行动,并限定了行动时间。主席对战机的迅速把握,是我军打下漳州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之后,根据敌人一部已经入闽的实际情况,为了争夺这次稍纵即逝的战机、在敌人主力达到之前打下漳州,主席致电周恩来,指出:“‘敌一部既入闽,我直捣漳、泉部队必须更迅速更集中,否则敌占先着,我军将进退维谷’;强调红五军团全部必须立即出发,取直径急行军于十四日到龙岩;提议中央局、军委宜移长汀。”(《毛泽东年谱(1893-1949)》1932年,三十九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我中国工农红军有毛主席这样精确判断敌情、迅速把握战机、将战争多变性与战机的极端暂时性认识得如此透彻、在指挥战役过程中拿捏战机如此精确的军事统帅,何其幸也!
长征后的东征战役的第一阶段,主席趁阎锡山措手不及、我军突然袭击山西的重要时机,连续做出了一系列精确把握战机的军事决策。主席“致电彭德怀,聂荣臻、林彪,徐海东,程子华:从河口至三交镇沿河之敌约两团现在我大包围中。我一军团应速向小蒜镇、十五军团速向义牒镇截敌追敌。两军团并各以先头师乘胜向石楼急进,相机占领该地。”“晚八时,致电彭德怀,林彪、聂荣臻,要他们下决心速进,夺取中阳。同时电告徐海东、程子华:二十二日,十五军团主力须尽一切可能夺取石楼;所有未渡部队改从辛关渡河。”(《毛泽东年谱(1893-1949)》1936年,四十三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席精确、迅速、及时指出:“不论中阳、石楼等城能否攻克,不论阎锡山向我进攻之力量与时机如何,方面军目前基本的方针是用极大努力,在中阳、石楼、永和、隰县等纵横二百里地带建立作战根据地,为赤化山西全省之起点,为迎接阎锡山向我进攻之战场,全部工作的中心放在迎接更大战斗的基础上。”(《毛泽东年谱(1893-1949)》1936年,四十三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正是因为主席精确把握了东征之战第一阶段的战机,正是因为主席趁阎锡山措手不及之时迅速要求我军尽一切可能扩大战果,我军才在东征之战初期获得了惊人的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主席以他迅速把握战机的战略决断能力和战役指挥能力,创造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战争奇迹。
战略转折期间,为了抓住当时敌人实行“哑铃战术”的致命错误、为了迅速把握战略反攻的重要战机,主席致电刘邓,精确指出:“刘邓对羊山集、济宁两点之敌,判断确有迅速攻歼把握,则攻歼之,否则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对确保与扩大战略主动权的军事部署》)在这封电报,主席的战略精神,就是以直出大别山为第一任务,不能被其他地区歼敌问题牵制而影响对战略时机的及时把握。刘邓大军也不负主席厚望,不仅迅速完成了主席亲自确定的直出大别山的战略任务,而且在之前的羊山集战役中歼灭了敌人。之后不久,主席指示刘邓:“(一)利用五军回驻莱芜,吴绍周亦在对付叶陶之机会,望你们立即集结全军休整补充半个月,执行中央梗电任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刘邓军立即集结休整准备南进》)我们可知老人家对于战机的把握是多么及时、精确、迅速!战略转折是刘邓、陈粟、陈谢三军挺进中原。主席指出:“关于华东局是否即日西移或暂留东面,何者较便,请华东局依情况决定。惟陈粟应速西去,愈快愈好。”(《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陈粟应速西去》)面对陈粟挺进不够迅速,主席还提出过严肃批评。这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战略决战期间,为了防止傅作义集团逃跑,主席希望林彪、罗荣桓迅速率领东北野战军入关,对敌人进行分割包围。主席致电林彪、罗荣桓,指出:“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们曾经考虑过,认为如以杨罗耿位于绥东与杨成武集结一起,可以阻止傅作义部向绥远撤退,但不能阻止傅部及中央军向海上撤退,包围张家口也不能达此目的。”“你们主力早日入关,包围津、沽、唐山,在包围姿态下进行休整,则敌无从海上逃跑。”“请你们考虑:你们究以早日入关为好,还是在东北完成休整计划然后入关为好,并以结果电告为盼。”(《毛泽东传》:《第38章、大决战的日日夜夜(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正是主席迅速把握了战机,东北野战军迅速入关,执行毛主席的战略、战役方针,成功对傅作义集团进行了分割包围。
渡江战役之时,主席更是深知越晚渡江越会使敌人准备充分,越对统一之战严重不利。于是,主席指出:“我国革命已胜利在握,不必再用迂回战术,推迟取胜时间。”“在这一历史关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以坚定的决心,粉碎了国民党想划长江而治,分裂中国的图谋。”(徐焰:《热血长城:写给年轻人的解放军史》,第140页。)我们可见主席对战争的多变性与战机极大的暂时性的深刻把握——渡江越推迟一时,敌人多充分准备一时,我军困难就增大一时,我军过不了长江的可能性就增加一份,我军难以成功歼灭敌人在长江以南的大量有生力量的可能性就增加了一分。这样的话,中国就多一分“划江而治”的风险!所以,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做最困难准备,坚决做出了迅速实现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主席对战争多变性、战机极大的暂时性规律的认识,是最深刻的!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主席对战机的迅速、及时把握,体现在主席决定迅速发动第三次战役之中。
1950年12月13日,主席致电彭德怀,指出:“(一)目前美英各国正要求我军停止于三八线以北,以利其整军再战。因此,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如到三八线以北即停止,将给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我志愿军必须越过三八线作战》)21日,主席致电彭德怀,指出:“美英正在利用三八线在人们中存在的旧印象,进行其政治宣传,并企图诱我停战,故我军此时越过三八线再打一仗,然后进行休整是必要的。”(《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关于朝鲜战场形势和作战部署》)可见,主席发动第三次战役,不仅在政治上是必要的,而且在军事上也是正确的。
一方面,我军如果等美军休整、准备好了之后再打第三次战役,一定会陷于被动,使第三次战役提前变成“第五次战役”,从而难以保持住一、二次战役取得的巨大战果。另一方面,美国干预朝鲜战争以来,其战略目标就是吞并朝鲜、威胁整个东亚——这也是他们的阶级属性决定的。他们这些已经越过三八线、发动过侵略战争的侵略者们在战败之后“求和”,无非就是为了获得喘息之后进行新的疯狂反扑。第一、二次战役,我军利用了战争的突然性,所以美军还没有服气,必然存在反扑的野心。所以,我军没有任何理由不趁敌人立足未稳、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战机,进一步尽可能削弱敌人的力量。第三次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巩固了之前战役的辉煌成果。
根据上述内容可见,主席决定发动第三次战役,在军事上的正确性无可置疑,这恰恰体现了他迅速把握战机的战争指导风格、体现了他对战争不确定性和战机极大暂时性的深刻认识。这是老人家将战争指导艺术发挥到了炉火纯青境界的重要体现!主席驾驭战争规律、运用战争指导艺术的能力,在古今中外无人可比!
结论:
我们只有突破“宜粗不宜细”旧思想的束缚、充分仔细的研究我党我军的辉煌历史和毛主席的人生、思想,才能充分增强对毛主席、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的理性敬爱。笔者在本文之所以尽可能多的呈现主席亲自指挥革命战争的历史实践,就是希望增强人民对毛主席的理性敬爱。搞“宜粗不宜细”、不仔细呈现主席的历史贡献,是根本无法回答“毛主席为什么伟大”“我们为什么敬爱毛主席”这些重要问题的。笔者正是在不停仔细学习党史军史特别是毛主席人生和思想的过程中,不停增长着对毛主席无比的理性敬爱。
毛主席精确把握战争多变性与战机极大暂时性的战争指导艺术实践之中体现的战争规律、军事辩证法真理,对于今天的人民军队,也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只有深入、仔细的学习党史、军史、毛主席的人生和著作,才有真正理解主席无人可比的战争指导艺术的可能。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