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之前的内容里,我主要介绍了新民学会的一些人,包括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等。
但这群人聚在一起,不是为了闲扯淡的,而是为了干事。
但新民学会本身又不是一个干事的组织,1920年的时候,毛泽东他们在上海开了个会,本来是为了欢送新民学会的会友去法国留学的,结果开着开着就成了一次讨论会,而在这个会上,毛泽东发表了不少的主张,其中一点就是“学会的本身不多做事,但以会友各个向各方面去创作各样的事”。
也就是说,学会本身并不是一个专门做事的组织,但学会里的每个人都应该去努力做事。
于是,1918年夏,学会成立几个月后,毛泽东、蔡和森、张昆弟等新民学会为核心的人,就干了一件非常具有实验性质的事情:建新村。
这个新村,不是现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而是一种理想化的“乌托邦”。
他们跑遍了岳麓山,最终找到了岳麓书院的半学斋作为落脚点,开始了半耕半读的生活。
他们一边读书学习,一边自己做饭挑水,吃的也很简单:蚕豆拌着大米煮着吃。
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学习、财产共有,平均分配。
这种几千年前老子就提出过的“小国寡民”式的生活方式,并非毛泽东他们的原创。
早在近百年前,就已经有人提出过理论,并进行过实践。
包括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等,我们很多人应该都在中学历史课本里学过,他们自己买下土地,吸纳共同志向的人进行工作和生活,希望能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堕落和贫富分化。
他们被统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既然是空想,大概率是很难在现实生活里存在的。
当时进行过空想社会主义的团体和组织很多,大多数几个月就失败了,最长的也不过数年。
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历史课本里有过很多正式的分析,但很多人可能还是想不明白,按理说,既然都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既然都是一群有手有脚的人,又杜绝了剥削和贫富分化,怎么着也应该能长久存在下去啊。
为了让大家能理解这里面的奥秘,也为了让还存有这种幻想的人,彻底放弃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不用怀疑,现在还有很多人想要过这种生活)。
我决定讲一个真实的案例。
2
毛泽东他们搞的新村,并不是当时国内唯一的尝试,事实上,当时在全国很多地方,一些进步青年都曾经尝试过这种“乌托邦式”的生活,有些规模还很大,影响也比毛泽东他们的新村要大,也就更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1919年的12月,《新青年》等刊登了北京一篇名为《工读互助团启事》。
其核心理念和毛泽东他们的新村如出一辙,也是半工半读,每人做工,收入归公,平均分配等等。
但其发起人,却包括了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周作人、李大钊等学界名流。
这个阵势就不是毛泽东他们所可比拟的。
当然了,如果深入地去了解下史实,其实蔡元培等人,主要是挂个名。
因为整个活动的发起人主要是北大的学生,所以找校长、文科学长等挂个名,可能就像现在写论文一定要把导师列在上面一样。
活动因为有这些名人的加持,再加上《新青年》杂志的巨大影响力,一下子吸引了全国各地很多青年人前来,这些人到了北京后,按照工读互助团的宗旨,开始进行有饭同吃、有衣同穿、一起学习工作的“乌托邦式自由生活”。
然后,很快产生了矛盾和问题。
这也说明,这时候的毛泽东,整体上还是比较天真的。
3
关于毛泽东新村和北京的互助社之所以会失败的原因,我们抛开当时中国社会的客观环境,根本就不太可能允许这样的乌托邦组织存在。
实际上,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就能一下子发现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新村也好,互助社也罢,或者乌托邦也行,本质上都是一群人的组织,既然是一群人的组织,有制度、有宗旨,就必然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决定性影响。
古代的时候,母系氏族时期(包括现在有些非洲部落),是真正实现了这种共产生活的。
但其背后的根本是因为生产力低下,一群人只有通过这种抱团取暖、平等分配的方式,才能保证族群最大的生存机会。
而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特别是进入奴隶社会后,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劳动富裕,有了私有制。
又因为出现了私有制,所以,就有人开始尝试占有决定劳动产出的生产资料。
可以说,生产资料(如土地、农具、牲畜等)掌握在谁的手里,谁就天然地掌握了财富和权力。
从那时起,这种纯粹意义上的共产生活就再也不可能在实际中存在了(包括几十年后的大食堂,也是以失败告终)。
后来有人分析互助社失败原因的时候,就已经把根本归结到了财产私有、大机器生产的资本化社会了。
新村、互助社的成员并不掌握生产资料,也就不可能有自由的社会地位。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没钱,是根本。
而之所以没钱,是因为不掌握生产资料。
而之所以不掌握生产资料,是因为私有制。
那么,建国后,我们一度废除了私有制,集体也掌握了生产资料,但最终也没能来得及实现这种共产生活,又是为什么呢?
这里,作为疑问提出来,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理解。
4
建立新村,是毛泽东和新民学会成员们一次非常有趣的尝试,但并不是唯一的事。
事实上,作为一个以学术上的砥砺和个人的成长进步为宗旨的团体,新民学会最关心的事情,还是读书。
1918年6月下旬,就在毛泽东他们踏遍岳麓山准备搞新村的时候,杨昌济从北京来信。
这时候的杨昌济已经受到蔡元培的邀请,到了北大任教。
在来信里,杨昌济除了劝毛泽东等人到北京学习外,还提供了一个重要消息:法国准备招募中国工人,而蔡元培等人借此机会准备组织青年利用这个机会到法国勤工俭学。
法国到中国招募工人,说来还因为一战的原因。
一战到达这个时候,英法等国的年轻人基本都上战场了,后勤劳工严重不足,于是从中国招募了大量劳工,总计有十多万人,这些人里有很多直接死在了异国他乡,为一战打赢德国作出了牺牲。
这也是一年后,北洋政府觉得我们是一战参战国,并且还是战胜国的主要原因。
法国的意思原本是想招点华工补充劳动力,但知道这件事的蔡元培却觉得,与其让一些工人去挣点外汇,不如借这个机会,安排点青年人出去留学,为国家培养人才。
杨昌济来信说的就是这个事。
很快,新民学会的会员很多都知道了这件事,特别是杨门弟子的毛泽东、萧子升和蔡和森,据说蔡和森直接就告诉家里人,自己要去法国留学了;毛泽东则高兴得跳起来;而萧子升则用彩票中奖来比喻这件事。
新民学会专门开了一个会来讨论这件事,觉得新民学会的同志既然有志于向上和改造社会,就应该要散发到世界各地去考察学习,所以这么好的机会,当然不能放过。
好了,好消息知道了,大家也高兴过了,现在问题来了,去法国留学,是想去就能去的吗?
当然不是,即使是二十一世纪的现在,去国外留学,也不是一般人能负担得起的费用,更何况在一百多年前。
而且,毛泽东他们的学校并不好,一所省立师范校的学生,都没怎么出过省,就像一步登天出国?
北大那么多的学生还没有那么好的机会呢。
当然,如果是真去法国当工人倒是可能,但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
所以,大家一致决定,先派几个人去北京看看情况再说。
5
这件事,就交给了已经毕业快一年,而一直没有工作的蔡和森。
蔡和森在1918年的6月23日,从长沙出发去北京。
蔡和森到了北京,见到了恩师杨昌济,又在杨昌济的引荐下,见到了负责这件事的几个人,终于了解到了来龙去脉,确定了确实有不多的一些赴法勤工俭学名额,于是给长沙回了信,并热情邀请新民学会其他人到北京来。
8月中旬,毛泽东、萧子升、张昆弟等其他新民学会25人一起出发到了北京。
终于到了千年帝都北京了啊。
第一次出湖南的毛泽东,他的人生将在这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主要体现之一就是:更穷了。
这时候,北方的天气已经开始转寒了,没有暖气的年代,这群从南方第一次到北方的学生吃了不少苦头。
比如,他们只有一件棉大衣,出门的时候就轮着穿出去,要不是他们在一师的时候热衷体育锻炼,身体底子都不错,非得病倒不可。
赴法的经费还没有筹到,在北京待着也得要钱啊,没办法,毛泽东决定去工作了。
而这份工作,就是我们现在最耳熟能详的毛泽东的第一份“工作“,图书管理员。
——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