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刚入职的年轻同事说起石头村,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怪石嶙峋的山岗,石头的缝隙里冒出三五间民房。
7月的一个雨后初晴的早晨,当我们终于跟着导航绕过崎岖蜿蜒的山道进入海东镇上登村委会石头村,看到的却是一大片红泥筑墙的民房。院落里、墙面上点缀着的花草、饰物,不经意间透出星星点点的艺术气息。
一批专程来写生的美院师生刚刚离开,村口的土墙上还悬挂着大红色的欢迎标语。
被人领着在村子里七弯八拐,穿过一道道红色泥墙围在的巷子,走进一座半掩着木门的民居小院。身着中式休闲服的雨岫艺术画廊负责人李红,娉娉婷婷地将我们引进了一间陈列着很多幅油画的展览室,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进入了另一个维度的空间。
李红是一位来自四川的规划设计师,她已经在石头村扎根4年。石头村原是一个村民搬迁后闲置的破败的小村子,正是在她的手里,一天一天改造成了一个荒野中的艺术村落。2024年,她在自己改造的院落里成立了雨岫艺术画廊。
“刚来时,整个村只有一家人,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破败的小院子。”那一年,是2021年。在对村子进行实地勘查的过程中,李红的手被荨麻扎过很多次,也碰到过很多次蛇。有一天,她穿过村头200多年树龄的老槐树,刚刚走进一座杂草丛生的小院落,大门突然在她身后关闭了,全身毛骨悚然,好半天才缓过神来。“我一个人,抱着笔记本电脑测量,用了半年的时间,才完成了125户空院子的测量。村里最老的屋子已经有200多年,杂草漫过屋顶,房屋也坍塌了。”
在李红亲手打造的雨岫艺术画廊小院里,猪槽做坐椅,门板当桌子,老瓦头、青花砖也成了陈列品,满满的艺术韵味。“现在改出来的院落,全都是闲置了20多年的老院子。重新修建的时候,渣土清除了100多车。陆续改造一年多,全靠人工背砂土、建筑材料。最早修的‘姥姥的家’,是一家4兄弟住的院子。当时已经是2023年,我住在荒草坝的村民家,早出晚归,中午在工人搭的小土灶吃面条。”李红说,“来到石头村,是因为这里的建筑吸引了我。施工图、效果图都是我亲手绘制。我特别喜欢土夯墙、青瓦、立柱、八字梁的结构,现在已经修建出来七八个院子。在这4年当中,村民房屋得到修复,村民自己做工匠,创收几万元。”
来自北京的雕塑家梁永利是石头村的第一个外来旅居者。2019年,梁永利开车经过此处,往车窗外看了一眼,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那时的石头村,土夯墙正在渐渐颓圮倒下,折断的椽子暴露在空气中,石头缝里满是野草。梁永利在村头遇见了已经搬出去的村民李明生,租下了他的房子。“大理空气好,风景好,人文也好,村民很平和,不像别的地方节奏那么快,我很喜欢。”他说。
石头村村口正对着的一面泥墙上,写着“石头艺术村”几个大字,梁永利的新居就在墙旁边。推门而入,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小院,三角梅开得正盛,多肉长得胖嘟嘟的,院里还有一棵老柿子树。梁永利花了大量的精力,将房屋改造成艺术家喜欢的样子。“这里非常适合生活和创作,这几年我们一家人常住在这里,以后也会在这里。”几年来,梁永利经常呼朋引伴到家闲坐或小住,朋友觉得不错,又约了朋友前来,一来二去石头村又有了人气,也有了名气。
油画家徐文阁是北京同泽艺术馆馆长,也是石头村的第二户“新村民”,在他的宣传带动下,更多的油画家、雕塑家来了,歌唱家、陶艺家也来了,这里成了30多位艺术家的“第二故乡”。2023年11月,“石头艺术村”正式挂牌成立,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等高校也在此建立了创作基地。
“石头村非常好,在这里内心非常静,我来晚了!”说话的是北京油画家王寿彭,去年他到石头村写生,很喜欢村子的“原始感”,接连画了十几幅作品,签约租下了一个院落,一租20年。“这边气候好,很适合养老。去年一年的时间,我都在改造老宅。村里没有现代建筑,还保持古村落风貌,容易找到创作灵感。”
如今的石头村,人文旅居艺术村落的特质越来越浓。身为”石头艺术村”的总规划师,李红非常享受在石头村的旅居生活。“艺术家创作、旅居、休养,不会像海西那样商业化繁华的打扰。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呈现艺术的美。改造出来的40多个院子已经入住。前几天,天津美院水彩学院创作基地刚刚落成。自从美院的老师来了以后,一带一,一带二,二带四,来村里画水彩画的师生越来越多了。”李红说。
2021年,当时还是同泽景园主创设计师的李红,接受公司的安排,来到石头村做村落规划设计。却不曾想自己也定居下来,再也舍不得离开。“这里空气很好、气候好,人文环境也好,很适合艺术家旅居、养老。我应来村里创作的艺术家要求,打造了一个给大家展示作品的艺术空间,目前主要展出职业油画家王寿彭的作品。”
最近,画廊又展出了石家庄孙宏伟老师的粗陶作品。梁永利的一幅雕塑作品,也在画廊的院墙上占了“C位”。
油画家王寿彭
天津美术家协会水彩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天津美院张志立教授在石头村旅居一周,由哀感慨:“老村庄,黄泥墙面,石头墙脊,特别适合画画。我每天与王寿彭探讨交流,破砖破瓦都是绘画素材。水彩画更适合潮湿气候,这里一天五六场雨,恰到好外。每到一个新的地区,都会有心情的变化。看到老建筑的瓦,各种形状的符号,联想到很多,很出作品。”
云报全媒体记者 秦蒙琳 李丽
大理市融媒体中心 张辉 钱娜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