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建设美丽山东|从氧吧到网红打卡地蝶变 看蒙阴小村庄“生态致富经”
在蒙山深处的蒙阴县,有个藏在绿水青山里的村庄——百花峪。这里曾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峡谷村落,如今却成了年接待25万人次的 “网红打卡地”。从昔日的闲置农房、废弃栏舍,到如今的民宿集群、写生基地,百花峪的蝶变,正是蒙阴县用实践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生态打底,让绿水青山 “靓” 起来
“春有百花秋有果,夏有凉风冬有雪”。作为蒙阴县海拔最高的村庄,这里坐拥131种乔木、400余种草木,15种动物与20余种鸟类在此栖息,堪称“天然动植物园”。清冽的弱碱性山泉水顺着山谷流淌,盛夏时节的溪流成了天然“纳凉谷”,森林氧吧的清新空气更是城里人向往的 “奢侈品”。
但好生态不是天生的“聚宝盆”。几年前,村里道路拥挤、设备老化,成片的猪栏羊栏和柴堆石堆让游客皱眉。转机始于“百千工程”的推进:村里投入1000多万元,新铺3.5公里沥青路,硬化2600余平方米路面;新建2处观景平台、700余米景观墙,栽下7000余平方米花草苗木;5处停车场、127个停车位解决了“停车难”,标准化公厕让卫生环境提档升级。村民李瑞常腾出的废弃栏舍,如今成了能办烧烤晚宴、文化活动的百花剧场,老人逢人就夸:“这工程既美了村子,又暖了人心。”
业态创新,让生态价值 “活” 起来
“光有好风景不够,得让游客来了能玩、能住、能消费。” 这是百花峪村党支部书记陈长田常挂在嘴边的话。村里找准“生态 文旅” 的路子,把闲置资源变成“摇钱树”。
沂蒙书舍是个典型例子。当地盘活2处闲置宅基地,打造出带共享书吧的高端民宿,百年栗树、观山露台成了网红打卡点。而由客商闫强打造的花溪小院更绝:借鉴湖州庭院经济经验,把乡村书房、手工体验、咖啡茶吧搬进闲置庭院,“五一”试营业就成爆款,“十一”期间日均客流1400人,还为周边民宿代订客房100多间,带动餐饮结算7万多元。
写生经济更成了“特色牌”。因此处山峰“险秀兼具”,每年有260多批次、1.4万名学生来此写生。村里成立合作社,为师生协调住宿、收取每人5元服务费,仅此一项就为村集体增收7万多元。老人们当起“模特”,半天能挣80元;妇女们经培训成了民宿管家、咖啡师,人均年增收3万多元,生态资源正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
共富共享,让发展成果“沉”下去
在百花峪,生态红利不是少数人的“蛋糕”,而是全村人的“盛宴”。花溪小院负责场景打造和宣传,农家乐提供餐饮,民宿提供住宿,分工明确的服务链条让游客“引得来、留得住”。核桃小院的主人摆摊卖自家核桃、山菇,百花酿蜜坊让游客体验割蜜、做蜂蜜香皂,农户仅此一项年收入超4万元。
村集体也尝到了甜头:8套闲置民房流转后改造出租,年增收15万元;原乡铺子展销100多种农特产品,快递能直接寄到家。如今,百花峪村集体年收入达32万元,户均收入超11万元,昔日的山区村成了“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从“布袋峪”到“百花峪”,名字的变迁蕴藏着发展理念的升级。蒙阴县用百花峪的实践证明:守护好绿水青山,才能收获金山银山;让生态优势变成产业优势,才能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这方山水里的“生态密码”,正成为更多乡村践行“两山”理论的参考样本。
闪电新闻记者 耿琰 报道(耿琰)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