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玉溪市元江县因远镇因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格外热闹,白族民歌与白族米干制作技艺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走进暑期课堂,让孩子们在歌声与实践中邂逅传统文化。
从精选泡米、细腻磨浆,到精准把控蒸制火候与时间,再到最后的晾晒与凉拌米干制作,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白族米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晓梅一边示范,一边细致讲解。孩子们围拢在她身边,全神贯注地模仿着,小手触摸米浆的柔滑,感受蒸笼氤氲的热气,在动手实践中体味着劳动的快乐与非遗技艺的精妙。这场与家乡美食的“亲密接触”,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深刻领悟到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舌尖上的乡愁,更是生活智慧的结晶与族群记忆的载体。
“一一,一江边那一江尾,二二,荷花漂水面,三三,三人一齐拔一担……”74岁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白族民间小调代表性传承人陈永仙正带着孩子们演唱白族童谣《数十歌》。清脆的童声、嘹亮的唱腔与欢快的舞蹈相映成趣,引得阵阵掌声。陈永仙不仅在暑期课堂授课,还常年将“课堂”搬进学校、社区,“只要孩子愿意学,只要我还有精力,就一直教下去”。
“传承不能只靠老艺人‘单打独斗’,得靠老艺人和年轻人‘抱团发力’。”因远镇党委副书记白江燕表示,将继续探索“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田间”的更多形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
米香仿佛萦绕未散,声仍在社区回荡,这场暑期课堂播下的种子,在传承人的悉心守护下,已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根。
云南网通讯员 孙嫡 刘政佳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