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郑洛协同”被密集点题,意味着什么?

发布时间:2025-08-09 19:11:19

原标题:“郑洛协同”被密集点题,意味着什么?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张克瑶】新时代发展浪潮中,郑州与洛阳再次迎来协同发展的关键时刻。

近期,随着河南省领导赴洛调研、郑州市党政考察团赴洛考察交流,“郑洛协同”被密集点题。作为河南两大核心城市,郑洛两地如何实现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不仅关乎两座城市的未来,更对整个中原城市群乃至中部地区的崛起具有深远影响。

连日来,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了解到,郑州和洛阳加快推动产业协同,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存,而两地产业结构亦有着互补和融合的想象空间。不过,跨区域产业协同仍需政策、金融等要素资源的匹配。

【破局】

“双子星”产业协同势在必行

今年8月,河南省领导在洛阳调研时强调,要在推动郑洛协同、加快郑州都市圈建设上发挥支撑作用,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交通与城市协同发展。

此前7月份,郑州市委主要领导带队赴洛考察交流时表示,郑州、洛阳同为中国八大古都、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两地加强合作、协同推进郑州都市圈建设,对引领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郑洛协同”为何密集被点题?

格局研究所联合创始人贾智超分析,郑州和洛阳是河南经济的“双子星”。今年上半年,郑洛两地GDP稳居全省前两位,但增速没有位于第一梯队。长期以来,郑州、洛阳依据各自的产业特点而发展,当前郑州、洛阳产业协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正在增强:一方面,郑州面临土地资源趋紧、制造业成本上升的压力,部分产业需要向外疏解;另一方面,洛阳虽工业基础扎实,但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亟须借助郑州的科研资源和市场优势实现升级。

河南省资本市场学会资本与产业融合委员会主任柴建新表示,郑洛协同发展是郑州都市圈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洛阳有装备制造、沿黄文旅等优势,但缺少对口人才,现代服务业也欠发达;郑州作为河南省会,则聚集了大量的高校人才、现代服务业发达。

【重塑】

如何共建现代产业协作生态?

产业协同发展,必将转化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根据经济学理论,地区间产业互补,依据比较优势分工协作,能提升整体生产效率。产业协同的核心在于构建现代产业协作生态,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产业转移或项目合作。从郑州、洛阳当地角度出发,产业协同的前提,要搞清楚两地的主导产业及互补的可能性。

对此,中原证券研究所区域与产业分析师郑婷向大河财立方记者介绍,郑州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现代食品制造等产业集群;洛阳则是全国知名的老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产业具有全国影响力,双方所形成的优势产业有重合,但在具体细分领域上又有互补。

如新材料产业方面,郑州市超硬材料产业优势突出,洛阳市有色金属新材料、先进合金材料规模较大;再如装备制造产业方面,郑州市布局有工程机械、矿山装备等领域,洛阳市则以农业机械、轴承、大型成套装备等领域为主导。

郑婷表示,根据郑州市与洛阳市对新兴产业的布局规划,两地均对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关注颇多。因此,郑婷建议,郑州与洛阳的产业融合,可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目标,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形成产业链优势互补,做大做强产业链供应链,放大规模效应。

“郑洛两地不仅仅在产业差异化上寻找互补,在同质化文化旅游上的协同上也要叠加起来。”柴建新说,郑洛两地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共建黄河古都文化旅游带,借助郑州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把文旅和研学相结合,把现代服务业做得更标准、更规范。

【聚变】

人才流动、创新协同亟待整合

产业协同发展,离不开人才和创新资源的交流互通。

贾智超表示,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说,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近年来,郑州、洛阳都在发力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持续引进高水平人才,其中不乏两地人才流动的案例。

公开信息显示,自2022年起,洛阳市启动“百名科技人才入企”计划,面向全国知名高校院所和行业知名企业,到洛阳市科技型企业挂职。其中,来自郑州轻工业大学新能源学院副教授程传晓在隆华科技集团(洛阳)股份有限公司总部挂职。挂职期间,程传晓和公司技术团队联合开发出国内首套新型水合物相变蓄冷中试设备。

“依托郑州高校人才,两地可以组建‘政产学研用金管’联盟,共建基于高端装备产业的科创走廊,让高校人才流动起来,让科研成果转化起来,两地产教融合深度合作。”柴建新说。

嵩山实验室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蔡迅翔 摄影

创新资源的整合同样关键。郑婷表示,根据《河南省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4》,郑州、洛阳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连续5年位列全省第一、第二位,郑州拥有嵩山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洛阳则拥有周山智慧岛、郑州大学洛阳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双方创新平台资源丰富,可优化整合产业园区,打造协同互补、资源共享的创新共同体。

【赋能】

凝聚金融“活水”,促进产业联动

产业发展,也需要金融“活水”的浇灌。郑州作为河南的金融中心,拥有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总部、省市级引导基金以及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洛阳则依托制造业基础,形成了产业基金、融资租赁等特色金融服务。

郑婷认为,郑洛两地可围绕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加强资本市场合作,探索产业合作发展基金等,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金融要素在郑州、洛阳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郑州、洛阳两地企业于2022年就有过资本层面的合作。2022年8月,来自郑州的上市公司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1717.SH,公司名称、证券简称于今年7月已变更)旗下合伙企业郑煤机新兴产业投资(河南)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郑煤机合伙企业),完成对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公司名称于2024年1月变更为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6.77%股权的受让。2022年9月,郑煤机合伙企业持股比例变更为15.003%,并持续至今。

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生产线正在运转。河南日报社记者 聂冬晗 摄

柴建新认为,郑州、洛阳要想实现产业协同,就要将两地的金融资源联动起来,共商金融合作机制,服务两地实体经济。

【谋势】

郑洛产业协同,助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实际上,“郑洛协同”的概念并非新提法。

2016年12月,国务院批复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出,要进一步提升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

2017年9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在《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与战略举措》中提出“(洛阳)与郑州协同联动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建议。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还关注到郑洛产业协同的深层潜力及路径,在文中提出“促进郑州-巩义-偃师-洛阳经济带发展”“加速区域内产业的相互配套与相互融合”等内容。

在贾智超看来,通过产业链互补、创新资源共享,郑洛有望形成“1 1>2”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加快郑州都市圈建设,带动河南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助力中部崛起。

柴建新认为,郑州的枢纽优势与洛阳的制造底蕴结合,能够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中部产业高地。郑洛产业协同也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协作,建设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贡献范本。

“郑洛协同发展,不仅关乎两座城市的未来,更将为跨区域经济协作提供关键启示。”柴建新说,郑洛双城的产业协同,或许能为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