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黑与白》读书笔记(总起)

发布时间:2025-08-08 10:16:01

最初是2024年年初,经一位朋友推荐,开始看《黑与白》,发现这本书很深刻很现实,也很有思想性。

《黑与白》讲述了几个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年,经历八十年代到新世纪之初的成长历程,他们之间的友谊、爱情以及在时代的洪流中起伏跌宕的人生轨迹。他们的人生轨迹折射出上世纪80年代到今的改开史,以及延伸至上世纪初的百年中国革命史。

《黑与白》通过叙述顾筝、王晟、杜威、巴东等中心人物的命运及其衍生出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聚集了上至高层官员、商业精英、下至底层贫苦百姓的各阶层典型人物,有为集体利益考虑的王胜利、有默默为乡村教育奉献的田芳和老校长俞解放、有红二代、也有官二代、有经商精英……。这本书聚焦了百年中国史尤其是改开史的重大事件,在改革的时代潮流中,一些人慢慢偏离了初心,走上了投机、剥削欺压人民的道路,一些人受时代的影响但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书中众多的人物经历共同构筑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勾勒出了这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人心的变迁,是一部很有份量的文学作品。

从人物谱系角度分析,《黑与白》中的“人民”可以分为老中青三代,骆正、王胜利、老校长为老一代,王晟、顾筝、田芳等人为中年一代,田菁菁、宗小小等人为青年一代,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民序列”。从立场角度分析,《黑与白》中的人物还可以分为“抗争的,为人民争取利益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人”、“剥削和压迫人民的人”三类,前面提到的是第一类。凤凰镇的上访群众,东钢集团“聚众滋事”的下岗工人,以及卢佳、梦菲、程蕾这些因生活所迫卖唱和卖身的“被侮辱与损害”的底层社会女性,属于第二类。作为“人民”对立面存在的宋乾坤、武伯仲、杜威、洪太行及巴光明、巴东父子等权贵利益集团和腐败黑暗势力,是第三类。

《黑与白》在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揭露和批判了武伯仲、杜威等黑暗腐朽势力,以及宋乾坤、郎涛、洪太行等权贵集团和外国买办资本家的形象,邪恶与正义、黑与白、美与丑、善与恶交织,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发人深省的人间活剧,堪称一部当代中国社会的浮世绘。

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中生活,他们的思想与意识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当今不少宣传、文学影视等作品表达出来的观点都是底层人民往往是愚昧无知、贪图小利的市侩形象,资产阶级则表现得正直有远见、做慈善、给贫困地方捐钱捐衣物,营造出一片充满爱心与慈悲心、先富带后富的资本家形象,但这些很多都是资本家表面的仁慈。不要忘了,资本家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这两年来,像胖东来这样的企业为员工争取更多的福利和利益,反而被推到风口浪尖上,被不少资本家否定,因为,资本家认为这样的行为不利于资本家赚取等多的剩余价值。

在《黑与白》里,主流社会的形象认知被进行了一次重组,小说里改革者和底层群众的形象与主流社会的认知有了很大的不同。《黑与白》里的改革者们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为自己谋私利,逐渐地走向人民的对立面。“开明”老干部宋乾坤,在大刀阔斧地改革之时结党营私、以权谋私,将小学教舍改为老干部住宅,动用财政拨款大建高干别墅;“青年改革家”杜威以底层菜农出生,通过巴结领导巴结权贵跨越了劳动人民行列,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与武伯仲一起利用凤凰岛进行腐败活动、官商勾结,动用手段操纵法庭审判将王晟送进监狱,唯利是图,趋炎附势,野心勃勃,不择手段,将出人头地当作唯一人生信条等等,这一类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屡见不鲜。“红二代”洪太行,作为革命者后代,并且年轻的时候参与革命,在革命中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离开部队回到家乡之后,凭借自己的身份以及其所在的社交圈子,洪太行拥有了大量的资源。为自己捞好处,利用国家政策倒卖军用品。在被撤职后仍利用自己的人脉圈子操纵着方方面面,成为无所不能的“京城洪爷”。这些所谓的“改革者”和时代弄潮儿的改革不过是打着为多数人谋利益的旗号为少数人谋利益。杜威、武伯仲、郎涛、宋乾坤、洪太行、巴东等人,他们无疑是这个社会的强者。他们一个个头上戴着改革者的光环,要风得风、为所欲为,不可一世,他们一边叫嚷着“杀开一条血路”,一面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原本属于全民的财富据为己有,成为既得利益阶层,以前曾经作为主人翁的工人农民却沦为了弱势群体,被肆意凌辱和百般欺侮,被下岗、福利保障没有了……

与这些“改革者”的形象相反,《黑与白》里的底层人民往往正直善良,有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精神。战斗英雄、砖瓦厂厂长王胜利在革命期间英勇战斗,解放后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文革期间遭受委屈仍不改对革命的忠诚。面对巴光明的贪污腐败现象,王胜利持之以恒地与巴光明进行斗争,没有被巴光明的威逼利诱所收买。其儿子王晟经过了很长的心理斗争,最终在利益与正义面前选择了正义,与杜威、武伯仲腐败集团进行斗争,逐渐回到了人民的立场中来。凤凰岛教师田芳为了凤凰岛的学生能够接受教育放弃了自己在娘子师范的学业,最后在去为尖角岛学生授课的途中献出了生命。顾筝在王晟的案子面前,没有选择和师兄黄子鹏同流合污,而是为王晟进行一场成功率几乎为零的辩护。骆正十年如一日地查找导致东江省委领导和军区总医院一百多名干部战士牺牲的“凤凰岛血案”的叛徒,不惜和老领导宋乾坤决裂,为此还断送了自己的仕途,坐了多年的冷板凳甚至还进了监狱。面对聂长海武伯仲强占凤凰岛居民土地的现象,骆正和凤凰岛的老校长以及凤凰岛群众一起对武伯仲展开斗争。老校长坚守岗位,几十年如一日,对田芳和田菁菁爱如几出,真心呵护与培养,每年清明节都要去小龙山纪念牺牲的东江省委领导和军区总医院一百多名干部,他忠于集体,忠于社会主义,临终前还在看《共产党宣言》。《黑与白》里的底层人民拥有强烈的斗争精神,他们不是愚昧无知的空壳,没有把命运寄托在所谓“改革者”的头上,他们英勇地对抗着现实的不公,做命运真正的主人。

从《黑与白》中,我们可以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的市民社会形成了了鲜明的对比。毛主席时代的大部分工人农民和干部爱劳动、爱集体,爱社会主义,有理想,有朝气,充满了主人翁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崇尚为人民服务,如老地下工作者出身的骆正、砖瓦厂厂长王胜利、军工厂厂长路胜平、东江钢铁厂工程师顾致真等等,这些人都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可就是这么一些可敬可爱的人物,到了改革开放年代,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要么成了社会边缘人物和弱势群体,要么从改革家的位置上沦为了贪污犯,骆正因举报上级领导和替群众上访,被人当成不可理喻的疯子,王胜利退休后坚持同贪腐厂长巴光明斗争,最后郁郁而死,顾致真退休后原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东钢的工人护厂运动,使他的儿子顾小乐锒铛入狱,儿媳离异,老伴气急而亡。比老一辈更为不幸的是,在改革年代出生和长大的年青一代,如王胜利的儿子王晟因举报伪气功大师武伯仲方被告上法庭,获刑三年,想当模特儿的美女卢佳误入楚韵夜总会,成了实际上的卖淫女,梦菲被武伯仲以治疗不孕不育为名诱奸生下了女儿安安,不仅给宗天一也给自己带来了终生的耻辱。宋乾坤、洪太行,既是老革命,实际又是藏在革命队伍里很深的投机分子,身上有很深的阶级印记,这样的人极有代表性,他们在革命年代是投机家、在毛时代是当权走资派,到了改开时期又成所谓思想开放的老干部代表,历史的发展终于让他们还原了本来面目,即所谓‘两头真’的人。改革开放后,国企改革、工人下岗、下海经商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权贵阶层得到了地位与金钱,而作为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在这个过程中被剥夺了越来越多的利益。《黑与白》用较大的篇幅写了东江钢铁公司的改制、8603厂的改制。改制后的东钢,工人们一个个下岗了,干部们一个个先富起来了。由于效益下滑,只能一卖了之。改制的好处由干部们享受,改制的”痛阵“由工人们来承受。工人阶级被打得七零八落,带领工人“闹事”的阿毛、顾小乐也被判刑入狱。应证了毛主席所说的“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堪称改开时代无产阶级真实命运的一个缩影。

历史的发展终究是由无数的劳动人民共同推动的,自以为是的权贵精英虽然获得了既得利益,但在历史长河中只会成为历史进程中的跳梁小丑。刘老师的人民立场使得他不被主流文坛所容,《黑与白》也不会被主流文坛所容。但就如同小说里的男女主王晟、顾筝一样,他们在巨大的利益与诱惑面前仍选择了坚持公理,在为此付出代价后仍初心不改斗争到底。刘老师也用实际行动做出了抉择,与主流文坛进行了决裂,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在新左翼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继续走魏巍和曹征路老师未走完的道路。

读《黑与白》的心情是沉重而复杂的。因为它写出了当下中国社会大多数劳动人民的真实处境,国企改制、工人下岗、自谋生路,太过真实。曾经舍命保家卫国的革命者,后来却成为为自己谋利益、剥削压迫底层人民的恶棍,太过于心痛。

好在小说的结尾,田青青、梁天出现了,他们代表了一股新的力量,代表了黑夜中的那束星光和原野上的火把,尽管还很微弱,但终会迎来星火燎原的那一刻。夜正长,路也正长。但走在时代前列的人,应该不具风雪严寒,以他们勇敢正直的力量高擎火炬,为无产阶级照亮前行的道路。《黑与白》发出的正是这样的声音,虽然孤单,却足以让困境中的人们心里为之振奋。无产阶级文学被终止和遗忘太久了,但革命不死,百年轮回,在惊人重复的历史中,它必将迎来复活与新生,再次担负起唤醒和鼓舞无产阶级寻求自身解放的历史使命。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