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录取季,曾经高速发展的民办高校,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寒潮,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招不满学生,部分民办高校甚至不得不关门倒闭。
据报道,作为广东民办本科的湛江科技学院今年原计划招生7544人,结果仅有1207个投档记录,缺额率高达84%;经过连续三轮的录取分数线下调补录,截至8月初缺口仍高达两千个。
在隔壁的广西,甚至出现“零分可报本科”的奇观,广西的某些民办高校在第四轮征集志愿的时候明确表示:不受文化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限制,所有未被录取的考生均可填报!
更有甚者,南京应天职业技术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等民办高校疑似已经被强制停办。2021年至今,已有至少25所民办高校被强制关停。尽管人口出生新高峰的2016~2017这一届的孩子还在读小学二三年级,民办高校的关停潮却已开始提前酝酿。
这样的局面,只能说是自作自受,老百姓终于醒悟了。
一面是学历贬值,正规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都困难,更别说几乎是花钱买学历的“民办本科”了;一面是不断上涨的大学学费,很多民办本科高校的学费动辄每年两三万起步(某些民办高校的热门专业甚至敢开到十几万),再算上住宿费、生活费等等,四年下来的总花销起码20万。
对于普通家庭,这是难以承受的开支;对于稍微有点经济能力的家庭,都够一套房子的首付了,何必去买个不值钱的学历呢?
更为严重的是,很多所谓的“高校”的管理和学风惨不忍睹,孩子学不到知识还算好的,更糟的是被消费主义、精致利己主义彻底洗脑。
这不是在办教育,而是在做生意。
此情此景让笔者想起了很久以前看过的纪录片《出路》。
这部纪录片以某民办高校的招生老师王振祥的视角,见证了几位高考生的录取过程和家庭情况。
主人公之一的王盼出身贫困家庭,王盼的母亲右手残疾,却不得不为供王盼读书出来搬砖。
王盼高考成绩只有388分,对于大多数贫困家庭的子女而言,这种状况是必然的,“寒门贵子”始终只是极少数。用那些精致利己主义者的话来讲,就是王盼的父母只是生养了王盼,却没有经济能力“托举”(亲自辅导或上辅导班)。
王盼心疼妈妈,也深知自己成绩不好,表示不想念书,想打工补贴家用。但王盼的妈妈并没有训斥她,而是认为她很努力只是没发挥好,希望她能够继续读书。王盼的母亲是高中学历,深知学历和技术傍身是穷人改变人生的几乎唯一的出路。
在招生老师王振祥的忽悠下,原本落榜的王盼最终选择了他推销的学校。但一年两万多的学费对于王盼这样的贫困家庭却是无法承受的。为此,王盼的妈妈办了升学宴、收份子钱,邀请亲戚们去参加,以此来凑学费。
王振祥原本是一所211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而今却要委身在这样一所所谓的民办高校当老师。一到高校招生季,全校男老师就被要求去全国各地演讲招生,女老师则负责留校打电话,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把学生弄来”。
王振祥之所以去到偏远地区招生,就是因为跟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更加匮乏,落榜的比例更高,信息也更加闭塞,又急迫想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也就成了最好“骗”的群体。
白天,王振祥用富有激情的浑厚播音腔,告诉到场的学生和家长,“读书是我们当今社会最好的出路”;
演讲结束,回到宾馆脱下“行头”,王振祥调侃自己终于“变回人类”。
夜深人静的时候,王振祥会饱受良心的谴责,因为他知道,这些家境贫寒的家庭供一个“大学生”多么的不容易。
最后,王盼带着父母好不容易凑齐的学费登上了通往“大学”的火车。
再后来,“王老师”也失业了,原学校的老板把钱投向了另外一所赚钱更快的学校;王盼也离开那家院校,进了一所理工学校。
失业在家半年后,“王老师”进入了一家材料公司做网络维护员。
这部影片还有一位主角——武汉某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万超,纪录片讲述的是他的求职经历,感兴趣的网友可以自己找来看。
这部影片上映于2012年,距今已经十几年过去,在这期间,民办高等教育稳步发展,不知道有多少“王振祥”背后的民办高校,招来多少想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的“王盼”,又有多少“王盼”变成了“万超”。
教育产业化始于1997年,民办高校走过了二三十年的发展道路,终于走到了一个拐点,这一刻来的其实是有些迟的。
对于后面的家长而言,重温这部片子、了解民办高校招生寒潮的真实状况和原因是很有必要的。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