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思想会客厅丨 用好“关键一招” 为新质生产力育沃土

发布时间:2025-08-06 11:12:10

原标题:思想会客厅丨 用好“关键一招” 为新质生产力育沃土

对话人:

白雪洁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

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闫 丽 本报评论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们更加需要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点燃创新引擎、推动产业转型、激活存量空间,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动力。

闫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改革发展的一道“必答题”。无论是激发创新效能,还是打开存量宝库,都需要改革这把撬动生产关系的“钥匙”。

白雪洁:是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新价值的创造、新动能的重塑、新产业的发展。这些“新”是“先立后破”“因地制宜”而来,需要与之匹配的科学机制、与之相适的发展环境。换句话说,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是统一的。依靠改革,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劳动、知识、人才、资金等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才能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揭榜挂帅”“先试后买”等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举措密集落地,剑指一个个阻碍创新的障碍,改革始终是激发活力的方向、方法。

闫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道创新与改革交织的命题。以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最本质的要求是创新。而这种创新,可以是技术的突破,也可以是产业的升级,还可以是治理模式的重塑。如何以改革激发不同层面的创新?

白雪洁:改革和创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一个关键是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着力解决谁来创新、如何激发创新动力等问题。为了帮助区内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宝坻区聘请高校专家作为“科技副总”,与企业联合攻关。企业有什么技术需求,科技副总就去高校匹配什么样的科研成果,让科技创新真正赋能生产。这是改革对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赋能。在城市更新中,改革同样关键。以改革智慧赋能更新,老地方成新地标、旧楼宇迎来新业态,新消费场景在此展开,新的增长点孕育其中。更新不局限于物理空间的改造,而是重组生产要素、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实践。

闫丽:新质生产力,关键在质优。改革的指向,正是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是城市品质、功能、业态的提升。这样的提升,需要我们以增量思维、质量意识看待发展。

白雪洁:的确如此。生产力的“新”,可以从资源等存量的“旧”中来。从旧到新,催化剂是改革。用增量思维评估存量,看到的是潜在的增长点。用改革方法激活存量,可以找到创造优质增量的路径。天津一些曾创造辉煌的老园区一度闲置,有关部门通过公共技术平台搭建、厂房空间提升、产业导入,为科技创新提供空间载体,逐步建立完善科创服务生态,吸引一批科创企业入驻。摸索新路子、探索新模式,破除资源流动中可能遇到的阻碍,建立鼓励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有效机制,这正是改革在存量盘活中的体现。

闫丽: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不久前,天津出台支持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措施,鼓励“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加强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等服务保障。以改革营造近悦远来的发展生态,是常写常新的课题。

白雪洁: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向,正是激发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今天企业的“需求菜单”在不断更新,改革的供给明细也就需要不断更新。就像有招商人员说,现在经常是带着应用场景去吸引链主企业。在市场、环境、服务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改进提升,以新场景、好服务、优配套吸引企业,城市与企业的双向奔赴就水到渠成了。当然,这种“情意相投”要靠政策激励、机制改革来促成。以改革之力在政务环境、市场环境、要素环境上构建起良好发展生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企业活力与市场动力的齿轮精准咬合,高质量发展的能量就会更强劲。(白雪洁 闫丽)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