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评论员在现场丨大风“刮”来了新动能
静海区沿庄镇的旷野上,一座座智能风电机组巍然屹立,传感器实时感知风向变化,巨大扇叶同步调整角度,精准“追风”。在风机有节奏的嗡鸣声中,电流注入电网,每年能为镇上带来上千万元税收收入,沿庄镇经济发展中心主任闫维禄打趣说:“这笔钱真是大风刮来的。”
然而,曾几何时,风却是当地发展的一块心病。这里地势特殊,风多且大、风向变幻不定,过境的狂风经常破坏农业设施,导致作物倒伏,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灾害。有村民曾无奈调侃:“都说‘喝西北风’,我们这东西南北风都有,要是能换钱就好了。”想不到,这句话成了沿庄镇产业转型的预言:当地借“风”破局,昔日掣肘发展的拦路虎,化作绿色发展的新跳板。风车转动,不仅吹来了清洁能源,更转出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喝西北风”,形容生计窘迫、资源穷困的状态,其实,看似贫瘠的土壤,也能孕育出逆势生长的产业新枝。转换视角、顺势而为就能乘风而上,让劣势变为优势,将挑战转化为发展新机遇。
短板里也积蓄着“后发优势”,多一些化被动为主动的创新智慧,往往能柳暗花明,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污水处理厂是众所周知的用电大户,能否将其变成发电高手?日前,东丽区张贵庄污水处理厂撑起一个个“光伏伞”,原本被忽视的反射光,成了发电过程中的额外馈赠。“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让耗能变产能,整个运营期将节约电费超2000万元。用创新视角于寻常处发掘不寻常的可能,每一块短板都有机会成为撬动发展的支点。
当然,发现潜在机会,未必能形成竞争优势,只有在风高浪急中经受住了“压力测试”,才能锻造出破局的利刃。天津赛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从事轮胎产线的研发制造,面临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压力,企业主动突破行业边界,利用其在机电控制系统和芯片领域的技术积累,寻求技术创新和跨领域合作,拓展了医疗器械新业务。大胆跨界,找准传统优势与新场景的连接点,探索新赛道、新产品,打开的是产业发展更多想象空间。
乘风而上,在风刚起时洞见方向,风正劲时驭势而行。用创新的视角去观察,在“风口”转换中灵活转向,终会闯出属于自己的新蓝海。(谷朋)(谷朋)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