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大万里”暑期实践队探秘勐先镇哈尼刺绣
近日,云南大学暑期“三下乡”实践队走进勐先镇宣德村蚌扎组开展“云大万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座藏于青山间的哈尼族村落,以世代相传的刺绣技艺为媒,向师生们展现着哈尼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更诠释着勐先镇以非遗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队员在和村民交流 杨斯喻 摄
进入村寨,青瓦红墙依山而建,非遗传承人陈萍英身着独具特色的哈尼族传统服饰,以一曲悠扬婉转的《迎客歌》拉开了文化探访的序幕。她带着队员们穿行在古村落中,从独特的房屋结构到多彩的节庆仪式,一一介绍着村子里哈尼族世代传承的文化习俗,队员们在讲解中感受着哈尼族与自然共生的密码。
工作人员给队员们介绍服装特色 杨斯喻 摄
“每一步都是我们哈尼族与土地相依的见证。”在蚌扎刺绣工坊,宣德村委会副主任张金莉通过视频与展板,向大家系统展示了从“纺线织布”到“哈尼刺绣”的全流程。张金莉介绍,为让老手艺焕发新生,勐先镇将哈尼刺绣打造成民族团结的“连接线”,开发出香囊、背包等文创产品,推动“刺绣 文旅”“刺绣 电商”深度融合,让非遗技艺变身村民致富的“致富线”。
“你看这太阳花象征光明、蝴蝶花代表灵动、竜笆花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陈萍英拿起一件件绣品,用生动的语言解读图案内涵,讲述刺绣技艺在世代相传中如何既守正又创新。
队员在和村民交流 杨斯喻 摄
实践团队与村民合影 杨斯喻 摄
团队通过实地调研,系统梳理哈尼族刺绣文化资源,完成“现状评估”;同时聚焦传承困境与活化路径,探索将刺绣融入教育、文旅等场景。比如,推动刺绣走进学校非遗课程、开发更具市场活力的文创产品、让民族文化从“学术研究”走向“实际应用”,助力民族团结精神广泛传播等等。
勐先镇将以此次实践活动为参考,持续加大对哈尼族刺绣等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探索更多传统文化活化传承路径,让“刺绣纽带”在代际传承与民族交融中更富生命力。
温馨提示:你关心的宁洱新闻,都在这里!将“宁洱发布”设为星标,宁洱的大事小情 随时掌握!看完点个赞,点一下“在看”,再转发到朋友圈,为小编加个鸡腿吧!(供稿:勐先镇 周芋杉)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