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的废弃楼里,几个半大孩子围殴一个女孩,被打的蜷在地上,施暴者笑着说:“进去又怎样?一袋烟的功夫就出来了。”
没多久,家长们聚到了一处,想争取点什么,为自家孩子往后走夜路能踏实些。但很快,那些攒动的人影、嘈杂的声音,连同最初的视频,都像被晨雾吞了,没留下多少痕迹。
1.
挥出的拳头,原是该攥着笔、捧书本的。可在江油那栋废弃楼里,它们成了凶器。拳脚落在同龄人身上时,施暴者眼里没有慌,只有一种练熟了的狠——仿佛这不是打人,是在玩一场早已知晓结局的游戏。
那些写在纸上的“保护”,在某些角落早已异化成“赦免”;那些喊着“教育为主”的口号,成了失职者的挡箭牌。
施暴者的背后,总站着三类人:管不了的家长,把“孩子还小”挂在嘴边,像捧着烫手山芋,只想赶紧脱手。
看不见的学校,监控能拍下迟到早退,却拍不到楼梯间的推搡,德育课的板书擦了又写,从未真正刻进谁的心里。
还有那堵看似坚固的法律围栏,被“未成年”三个字撞出了缝,风一吹就晃,让一些人摸清了底细,敢在里面横冲直撞。
这哪里是孩子间的打闹?分明是一场被默许的“试错”——用受害者的疼,试法律的底线;用家长的慌,试社会的容忍度。
2.
家长们聚在一块儿,声音起初是急的,后来带了颤。他们不是要掀翻什么,不过是想讨句实在话:往后怎么护着孩子?施暴的真能改?法律的围栏能不能补补?这些话不刺耳,却像针,能刺破某些人的安稳。
可安稳是易碎品,见不得太多人盯着。于是,有穿制服的来维持秩序,有戴牌牌的来劝散人群。再后来,手机里的照片没了,视频打不开了,连聊天记录都成了“已撤回”。
这墙是暗的,比废弃楼的砖墙厚,挡着声音,也挡着光。
“在世间,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如今倒反过来,肯伸手的人聚到了一起,却被无形的手劝着“少管闲事”。
3.
看得见的拳脚,伤的是一个孩子的身;看不见的墙,伤的是一群人的心。
这墙不是一天砌成的,砖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灰是“稳定压倒一切”,水泥是“等风头过了再说”。砌墙的人觉得,遮住了,就等于没发生。
可人心不是玻璃,遮不住的。被打的女孩夜里会不会哭?没被打的孩子路过那栋废弃楼会不会怕?家长们送孩子上学时,手心会不会攥出汗?
这些东西,比视频照片实在,藏不住,也删不掉。
4.
未成年不是免罪符,就像围栏不是摆设。
法律要长牙,不光要咬向施暴的孩子,更要咬向失职的监护人、糊涂的管理者。学校的黑板该擦干净,写上“打人不对”“被打要喊”,让孩子们真懂,不是背下来应付考试。
至于那些聚过又散了的家长,他们的声音或许暂时低了,但不会哑。就像地里的种子,被土埋了,只要有口气,开春还会冒头。毕竟,谁也不想自家孩子活在“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打”的恐慌里。
这世上的事,怕就怕“算了”二字。算了一次,就有第二次。可只要还有人不肯算,还有人记着那袋烟功夫就能出来的嚣张,记着那些消失的画面,这世道就还有救。
毕竟,孩子的眼睛是亮的,他们看着我们怎么做,将来就会怎么活。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