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子午 |《南京照相馆》:无产阶级该如何见证这段惨痛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5-08-06 09:18:36

上周末带孩子去观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笔者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电影发行方有一点做得好:别的电影都在庆祝取得了多少票房,而他们一直发的却是有多少人一起重新见证了这段历史。

电影的主题就是“见证”:影片中上子弹、校准枪口、扣下扳机的过程,与对焦、调整光圈、按下快门的过程交叠在一起,历史被重新浮现;特别是最后的“咔哒”声和“咔嚓”声交杂在一起,给了观众巨大的心灵冲击。

作为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最大受害者,中国人民没有任何理由忘却这段血淋淋的惨痛历史。

值得肯定的是,《南京照相馆》有别于以往的某些抗战影片,终于没有再像喝着《河殇》毒酒向美日欧顶礼膜拜的那代导演那样去刻意发掘凶手身上的“人性闪光点”,而是塑造出了伊藤秀夫这样一个出身高贵、举止和善的人形畜牲角色。

对于被杀害的中国人民来讲,不管任何一头鬼子,当他扣下扳机的那一刻,他的身份有且只有一个——刽子手!

伊藤秀夫就是刽子手们的代表——一个被军国主义思想深度腐蚀、黑化的纯粹的坏人。

八路军之所以在平型关大捷中伤亡惨重,几乎没有抓到日军俘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士兵,哪怕到最后时刻也在作困兽犹斗。当我军清扫战场,试图俘虏、救助鬼子伤员时,他们还要拉着我们的战士同归于尽。

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个日本士兵就是天然的坏人,只是因为他们深深受到武士道精神和军国主义教育的毒害;也并不是说这样的日本士兵不能被重新改造成人,八路军的战俘政策成功地教育改造了一大批日军战俘。

仅从1941年到1945年,就有几百名日军战俘在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得到思想转化和素质提高。很多战俘经过改造,主要要求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日本人在华的反战组织,奋战在抗日战争的前线,至少有三十多人最终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其余的人绝大多数成为战后连接中日人民交流的桥梁。

正如毛主席在1941年5月为日本工农学校写下的亲笔题词中所指出的:“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日本军国主义与中国的民族败类!”

但是,以往的某些抗战片却不作阶级分析,不去指出战争的罪魁祸首,而是用资产阶级的抽象人性论去发掘刽子手身上的“善良”,这不仅仅是对昔日帝国主义列强的跪舔式犯贱,而且是对被杀害的中国人民的二次犯罪!

南京大屠杀的发生绝非偶然,而是系统性暴行的国家意志。战前的日本社会正处于经济危机、政治动荡与军国主义思潮交织的复杂时期。为了转嫁内部矛盾,日本军国主义高层拼命炒作日本资源匮乏的困境,在民众中鼓噪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传统封建残余与资本主义矛盾的交织,塑造了独特的阶级结构,最终为军国主义扩张提供了土壤,为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埋下伏笔。

日本军国主义高层进攻南京的战略目标就是要“粉碎中国抵抗意志”,甚至直接发出了“不留俘虏”的密令,通过“百人斩竞赛”等暴行鼓励士兵施虐,将屠杀变为制度化行为。

而日本士兵从儿童时期灌输军国主义思想:小学教材将中国人污名化为“蚤虱”,用青蛙解剖训练儿童虐杀心理士兵入伍后需通过“胆量测试三部曲”(刺杀战俘、轮奸剖腹、食用人肝)彻底泯灭人性,最终让他们沦为军国主义的杀戮机器。

南京大屠杀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施害的一方固然是罪魁祸首,受害的一方自救无序、反抗被压制也是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

蒋介石为了争取国际调停及维护“首都形象”,强烈强令伤残累累的淞沪败军固守南京,10余万士兵多为未训练的新兵,士气低落、严重缺编。《中央日报》高调宣称“政府誓守南京”,使南京市民误判了形势,50多万平民滞留城内。唐生智为向老蒋表决心,竟作秀式地收缴渡江船只并令36师封锁挹江门,自己却先行跑路、弃守黎民,因为指挥无序使撤退时军民争相踩踏;滞留城内的士兵化妆成平民,反而为日军提供了“搜捕便衣兵”的屠杀借口。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坚持“奢谈抗日者杀无赦”,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进行污名化宣传,甚至配合日军围剿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导致吉鸿昌等抗日将领被害;以汪精卫、周佛海为核心的低调俱乐部(胡适参与其中并为其命名)公开鼓吹“战必败”,这种思潮不仅助长了高层的妥协投降倾向,更是瓦解了全民抗战意识,使得南京城内的老百姓完全沦为被屠杀的羔羊。

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本质,而国民党政权的消极抗战路线、战略失误及对人民抗战力量的压制,则加剧了悲剧的规模与惨烈程度。

今天我们重新见证历史,不是为了渲染仇恨,而是为了牢记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滔天罪恶,彻底遏制法西斯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死灰复燃;为了牢记内部反动派“对外投降、对内压迫”的反动本质,劳动人民要争取当家作主的权力。

为了反对这样的内外敌人,无产阶级的唯一使命就是要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