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当你着急赶得一趟火车晚点了,你会怎么样呢?
如果你又得到消息,火车晚点是因为火车司机反抗铁路公司“降本增效”正在进行罢工(想象一下而已,我们当然不可能有罢工)呢?
如果你这赶趟火车是为了去外地赶一项业务,迟到了会损失很大一笔钱呢?
如果你恰巧也是这家铁路公司的外围员工(这样说只是为了给你没参加罢工找个说法),而工人们罢工的理由正是争取包括你在内的全体员工的待遇呢?
最后一个如果,你省吃俭用积攒的工资,正好投资了这家此刻罢工铁路公司的股票呢?
我编的这一系列场景不是为了模仿周星驰的《喜剧之王》,只是想用这样一种方式告诉大家:在当前的社会体系下,我们每一个体的身份往往并不单纯,甚至充满矛盾。
1.幻想中的资本家
这个系列(#“资本论”的读法)前面文章里聊过的,资本主义用各种方法将其逻辑植入了它所支配的每个人的思维。当人们开始用资本的逻辑思考并进行符合其逻辑的“投资”,要坚守原本的阶级立场,自然也变得相当困难。
2.货币的奴仆
在此情况下,更为根本的是,在货币拜物教的笼罩下,金钱已经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不仅物品的价值要用货币衡量,自己的欲望的空虚也需要货币填充,而个体的价值也和拥有货币的数量建立了联系甚至画上等号。于是在追逐货币的过程中,阶级立场这样碍事的东西,大概也是要被抛在脑后的。
3.劳动者
当然,身为劳动者的本质时常提醒着我们.....尤其是终于领到了微薄的工资的时候,尤其是又看到老板在你的辛苦努力下换了新车的时候。劳动者,乃至无产阶级意识的回归就显得无比顺理成章了。
4.消费者
不过除上以外,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更普遍地扮演着另一个角色——消费者。作为付出了货币的顾客,我们自然期望得到的商品与服务品质上乘;而这就导致我们对提供商品与服务的劳动者越来越缺乏共情,甚至要求日趋严苛。
资本主义为了让消费主义深入人心,一直在不遗余力的宣传“消费者就是上帝”的理念。这个观念如今已经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我们很多人都本能的忽视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消费者就是“上帝”呢?难道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么?这样是否合理呢?
一方面,把消费神话确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毕竟资本生产出的众多“无用之物”如果不以消费之名将之神话,大概很难让人心甘情愿的买单。而“消费者就是上帝”的宣言则为我们这些沉迷其中的冤大头提供了客观的情绪价值。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思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地位为什么不能是平等的呢?凭什么消费者就要凌驾于生产者只上呢?其中有没有故意打击生产者们的考虑,我实在说不清楚。
最后,可能我们大部分人都最终沦为了“茫然无知的原子化个体”。
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与意识形态干预,大部分人不仅拥有多重立场,也很难找准我们最根本的定位。而资本主义多年来发展出的统治技术不仅乐见其成,更主动推波助澜。尤其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资本主义运用各种工具,既使我们遗忘本质的阶级立场、瓦解可能的阶级团结,又刻意制造个体间的疏离乃至对立,最终将我们碾作散沙一般的原子化的个体。
不疯说:
你要是觉得我说的不对,那就是我说的不对。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