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起快递员“抹脖子”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将快递行业内部矛盾以及消费者权益问题,赤裸裸地摆在大众面前。
事情缘起一对夫妻的网购行为,他们利用“仅退款”服务,玩网购“买a退b”的把戏,导致商家利益受损,商家拒绝退款,快递原路返回,快递员上门处理时,夫妇在家却耍赖不开门。
快递员多次尝试与这对夫妻协商赔偿事宜,均未得到积极回应。7月31日,快递员上门沟通,夫妻拒不开门,快递员无奈之下关闭住户水闸,试图以此迫使对方出面解决问题。
夫妻开门后,不仅拒绝协商,还以“热水器损坏”为由要求快递员赔偿,双方矛盾迅速激化。
从现场视频可见,快递员情绪一度崩溃,而夫妻持续指责,最终肢体冲突升级。争执中,快递员情绪失控,持刀威胁并划伤男方颈部。
在那段令人揪心的视频中,一个快递员情绪崩溃、挥刀指人。他的极端举动,迅速登上热搜,一时间舆论炸开锅:有人指责他的暴力失控,有人同情他的崩溃边缘,还有人试图从事件中还原更多未被说出的细节。可在骂声、叹息与猎奇的讨论之后,最应被追问的,是一个隐而未现的本质问题:
快递员到底是在怎样的工作环境下,被一步步逼到崩溃的?
而这背后,是笔者一个快递员朋友更直白的讲述:
「「因为各快递公司之间的相互竞争关系,所以比起送货,退货是有时间限制的,就像外卖员送餐那样。比如一个人退货选在某天的12~1点,那么快递员就必须在这天的1点之前把货取到,至少要拿到退货的取件码,核销掉这个退货的取件码。
由于快递员的工资是纯粹计件,且计件工资较低,要想获得维持生活的收入就必须负责更多区域的送货与收货,这也导致快递员的劳动强度极高。比如在收取退货方面,往往会出现在一个小时内需要收取数个退货的情况,且这些退货都不在同一位置,而这时快递员又处在送货中这样一种矛盾的状态。
在送件的同时,还要按时完成“退货”的任务,而退货的时间是严格设定的,就像送外卖的倒计时,逾时即罚。
另一方面,快递员在接到退货订单时并不知道要退的货物具体是什么,没有退货的图片,只有一段描述货物的文字,比如某品牌的短袖,什么颜色的连衣裙此类。这会导致会发生一种情况,即一些道德低下的人以次充好,买A退B。
虽然快递公司有要求快递员在收到货物后要给货物拍照,可正如前面说的,有时多个退货订单挤在一起,快递员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它们,就会省去这个步骤来节省这个时间,毕竟大多数人还是比较有信用,讲道德。可也有例外,就如那个快递员遇到的那样。
而商家在发现退回的货物不对时就会向快递公司投诉,而快递公司则会把责任甩给收货的快递员。这时快递员要么选择赔钱,少一些麻烦,或找到退货的人拿到真正的退货,而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更残酷的是,这一切的源头,正是快递公司一边压缩快递员工资,一边扩大派送区域的恶性剥削的规则设计。这些快递公司嘴上喊着服务质量,客户至上,实际上却不停的降低快递员工资。
这就逼得快递员不得不负责更多的区域,来保证自己的工资不至缩水的太严重,而区域的扩大必然导致更高强度的送货与收货,在这过程中,快递员难免会有错误发生。
而每当快递员犯下错误后,快递公司无不是让快递员承担责任,要么赔钱,要么罚款,或把自己去把错误纠正。
可正是快递公司不停的减工资,加任务才导致快递员的忙中出错,最后倒是快递公司在每次与收货人或商家之间矛盾中置身事外,让快递员去解决问题。
他们从不承担因制度漏洞而引发的责任,只把快递员当作可替代的工具人。哪怕这场矛盾最初是由平台规则失衡引发的,最后也永远是那个穿着工服、汗流浃背的底层劳动者,被迫用自己的血肉身躯来偿还。」」
“快递员抹脖子事件”不是孤例,而是这个系统中早该爆发的怒火。它赤裸裸地揭露了资本如何用“灵活用工”“服务升级”的说辞,转嫁一切风险给最无权无势的人。当平台利用“用户体验”压榨商家,商家再把损失传导给快递员,这整条链条便成了利益向上集中、责任向下摊派的血色绞盘。
而最令人心痛的,莫过于这套系统运行得如此顺畅,直到一把刀、一声喊,才让人看到它的残酷。
一个快递员走到崩溃的边缘,并不是因为他性格暴戾,而是因为他身处的位置太低,低到任何一次冲突、错误、投诉,都足以砸碎他的整个月生活费。低到他知道,除了用命赌一把,没有别的方式能捍卫尊严。
当平台仍在对外讲述“数据赋能”“智能物流”的美好未来时,请别忘了,那些拎着包裹奔跑在烈日与风雨中的人,不是代码里的变量,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或许沉默、服从,但绝不是无限可压榨的。他们值得更好的制度,更合理的规则,更起码的尊重。
否则,今天是一把刀,明天会是更多人用崩溃的方式,冲破这沉默的底线。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