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寻韵田园 共赏民乐|三堡镇:“银丝”牵动产业链 挂面“织”出富民路

发布时间:2025-07-30 13:11:10

原标题:寻韵田园 共赏民乐|三堡镇:“银丝”牵动产业链 挂面“织”出富民路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刘姗 宋芳科

在祁连山北麓的民乐县三堡镇,一缕缕晶莹剔透的手工挂面如银丝垂落,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工人们穿梭于标准化厂房内,揉面、盘条、拉伸的传统工序与现代化设备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传统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如今,这座祁连山北麓的小镇,正以“一根挂面”为纽带,串联起绿色有机小麦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之路。

7月29日,由民乐县委、县政府主办,民乐县委宣传部、中国甘肃网、民乐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民乐县融媒体中心承办的“寻韵田园 共赏民乐”2025“百家媒体看民乐”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三堡镇,将目光聚焦于当地的绿色有机小麦全产业链发展项目。

百年技艺焕新机 从窑洞作坊到非遗品牌

三堡挂面的精髓,源于祁连山雪水灌溉的优质小麦与“三醒三拉”古法工艺的完美融合。历经20道工序淬炼的面条,细若发丝却筋道爽滑,成为当地节庆宴席的“待客至宝”。

“揉面要像待孩子般细心,醒面时辰、拉伸力度差一分,味道便失了魂。”62岁的韩庄村村民谢维仟,便是这门技艺的活态传承者,他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感知面团“呼吸”。

“那时候最怕下雨,面晾不干就发霉,一年辛苦可能打水漂。”过去,谢维仟与妻子在窑洞中手工制面,年产量不足万斤,销路仅限周边乡镇。

转机出现在2023年,三堡镇党委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由三堡村、韩庄村党支部书记牵头成立手工挂面厂,整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生产模式,投资建设7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配备晾晒间、包装间等设施,最初年产量达30万斤。

“支部 公司 农户”模式让谢维仟从“看天吃饭”的“技术总监”,蜕变为月薪8000元的产业骨干。

而他,始终秉承“手工百年传承,只为一碗好面!”的理念,希望能将谢氏手工面的精神和文化传承保护下去。

青年返乡创业 “银丝”触网链动全国

让谢维仟欣慰的是,儿子谢希栋放弃万元月薪返乡,以“电商 非遗”破局。

“传统技艺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要让它在现代生活中‘活’起来。”他白天随父研习技艺,夜间钻研直播带货,为了掌握核心技艺,他随父亲早出晚归,记录下父亲每一道工序的细节,最终将传统工艺标准化,推出“三醒三拉”工艺流程图。

2023年,甘肃雪麦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通过“线上 线下”双线运营,目前已经销往全国各地,在广州市设立了销售办事处,与广州市大湾区餐饮协会、广东省平远商会以及各大餐饮酒楼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机器提效,手工赋魂。”谢希栋创新“半机械 全手工”模式,用和面机、醒发箱提升效率,却坚守拉伸、晾晒等核心工序的手工温度。

他引入食品检测设备,建立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品控体系,使挂面菌落总数远低于国家标准。在谢希栋的努力下,三堡挂面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年产值突破800万元,“百年手工面”成为市场宠儿。

如今,挂面厂吸纳30余名村民就业,60%为女性,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2024年,挂面厂被纳入民乐县“一村一品”重点项目,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形成了“支部强、产业兴、群众富”的良性循环。

全链融合升级 麦香飘出“六个空间”

三堡镇的产业革新不止于挂面。依托国家产业强镇项目建设,总投资230万元的绿色有机小麦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示范园正拔地而起:300平方米石磨面粉车间,配套清洗研磨、筛分、输送、包装等设备;600平方米麸皮醋酿造车间,配套原料处理、发酵、过滤、分装等设施设备,预计9月底投产后可年产面粉800吨、麸皮醋1500吨,年产值达1180万元。

据了解,项目建成后,实行“村党组织 劳务公司 群众”的运营模式,由村党总支牵头,与邦友建设劳务有限公司联合运营,提供就业岗位23个,人均增加收入1.4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