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主席,我爱你

发布时间:2025-07-30 10:16:13

一直以来,坊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毛主席与李进感情并不好,尤其是晚年,两个人几乎形同陌路。

对这种说法,笔者总感觉是有人刻意为之。我们不妨从公开的历史文献中抽丝剥茧,来分析伟人夫妇之间的感情究竟如何。

李进是1937年8月初到达延安的,此前的她已经是上海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了。从她19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爆发初就放弃大上海的安逸生活直奔条件十分艰苦的延安这一行动,足见她是一个具有高度政治思想觉悟的、爱国的、革命的进步青年。

在公开的文献中,关于毛主席与李进在延安相识、相知、相恋的版本有很多,究竟哪一个版本更接近真实,已经是无法考证的历史谜团。在此,我们仅从所有版本都提到的一件事来分析。

1938年秋,当毛主席要与李进结婚的消息传开,延安议论纷纷。不少人认为李进之前是一名演员,毛主席同她结婚并不合适。他们联名给张闻天写信,希望他出面做毛主席的思想工作。

明知个人婚姻是个人自由的张闻天在考虑再三后,以个人名义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的大意是:你同贺子珍合不来,离婚,大家没有意见,再结婚也是应该的,但是否同李进结合,望你考虑。因李进在上海是演员,影响较大。这样做,对党对你,都不太好。

毛主席读罢信后,勃然大怒,当场把信撕得稀碎,并在第二天就让叶子龙摆了两桌酒席。

当时的毛主席并非血气方刚的毛头小伙,而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最高统帅。他对李进的过往肯定是了解的,他决定跟李进结婚,也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从他当场撕信、翌日摆酒的行动,可见他对李进的感情是真挚而热烈的。

在不少文献的描述中,李进接近毛主席是有心机的。其实,李进嫁给毛主席是出于心机还是真爱,仅从一件事就可以看出来。

1947年3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动用34个旅23万兵力大举进攻延安。当时,别的中央领导的妻子都过了黄河,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只有李进发出铮铮誓言:"主席不过黄河,我绝不过黄河。"

要知道,毛主席转战陕北,是跟数倍于我军的敌军周旋,留在陕北,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在照顾毛主席的生活起居与自己的生命安全之间做选择,李进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若不是挚爱毛主席,她会做出这样的抉择吗?在党中央转战陕北一年多的时间里,李进为毛主席跑前跑后,跟毛主席不离不弃,这不正是真爱吗?

在美国作家特里尔所著的《江青全传》中,有着这样一段描述:

“在毛泽东与西方来访者交谈时,江青几乎从不发话……江青看上去非常漂亮,是一个年轻温柔的女人……江青照顾毛泽东的身体、日常工作、洗衣做饭,帮助买东西,打扫房间。她不喜欢吃辛辣的食物,但毛泽东喜欢,所以毛家的每一顿饭都有辣味菜。她很直率,也很谦虚,从各方面看,她的感情很丰富,是一位贤惠的妻子,温柔的母亲。”

这不正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妻子,一对情投意合的伴侣吗?

在诸多文献描述中,自建国以后,毛主席与李进的感情就出现了裂痕。所谓的依据是:他们吃不到一起,住不到一起,行不到一起,谈不到一起。

对此,笔者认为,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

建国前,李进的职责是照顾好毛主席的生活起居,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当家庭主妇、全职太太。而建国后,由于国家建设需要,李进开始担任力所能及的职务,有了自己的具体工作。

毛主席吃饭不定时,这在建国前就是常有的事。那时,李进会根据毛主席的工作情况,为他做饭、热饭,陪他吃饭。建国后,毛主席还是吃饭不定时,而李进因为要按时上班,所以必须得按时吃饭,这样两人很少吃到一起,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建国后,毛主席还一直保持战争年代养成的夜间工作的习惯,黑白颠倒。李进白天工作了一天,晚上要是再熬夜陪着毛主席工作,等着跟毛主席一起休息,一两天可能还行,时间长了,身体就会吃不消。因此,两个人很少住到一起也很正常。

行不到一起就更正常了。毛主席与李进的职务不同,工作内容不同,出门开会、调研、考察的地点自然也不同,真要是他们俩人总是同进同出同行,那才真叫不正常。

至于谈不到一起,也不奇怪。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本来就少,毛主席又日理万机,这夫妻间的悄悄话,就是想说也没机会说。

这就好比现在的双职家庭,一个长白班,一个长夜班,其中一个还三天两头长出差,两个人吃不到一起、住不到一起、行不到一起、谈不到一起,你能说人家夫妻感情破裂吗?

有的文献以李进有时跟毛主席哭闹来佐证两人感情破裂,笔者认为实在荒唐。

毛主席生于1893年,李进生于1914年,两人相差21岁。抛开两个人的特殊身份,就一对老夫少妻来说,妻子偶尔跟丈夫哭一哭,闹一闹,不也很正常吗?这人世间的夫妻,又有几对没哭过闹过呢?难道做伟人的妻子就不能哭不能闹吗?

要看毛主席和李进晚年的感情如何,还得从大事上来分析。

防修反资是毛主席晚年最大的心愿,但这个心愿并不被他的战友们所理解,更不被他的战友们所支持。

只有一个人例外。这个人不但理解他的一片苦心,更支持他的革命行动。

这个人就是李进。

若不是两心相印,他会信任她吗?她会理解、支持他吗?他们会并肩战斗吗?

“在我看来,江青对毛主席一直都很崇拜、尊重并充满感情。她给毛主席写信、谈话或在会议上发言,从来不称呼’毛泽东’或’润之’,总是称呼’主席’。她经常说:’我是主席的学生、哨兵。’后十年,每年的12月26日,她从未忘记。那天精神也特别好,非常兴奋,主动邀请身边的工作人员同她一起吃长寿面,并对大家说:’咱们一起祝主席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这是曾担任李进秘书的杨银禄说的。

若不是心心相印,她会对他始终如一吗?

还有那个写《江青画传》的叶永烈在书中这样写道:

9月8日子夜,毛泽东气息微弱。当9月9日零时刚过,才10分钟,毛泽东停止了呼吸。张玉凤奔出主席卧室,疾步走向毛主席书房,向守候在那里的华国锋、王洪文、张春桥、汪东兴报告噩耗。不过一箭之遥的江青,得到报告,马上奔了过来。后来,姚文元曾经这样描述他在现场的所见:“她头发散乱,神情慌张,进门便扑在主席遗体上,一面痛哭,一面呼喊:‘医生啊!你们快救救主席呵!你们为什么不救救他呀!’她嗓子都哑了,仍不肯离去。其悲痛之状,催人泪下。"

若不是恋之如初,她会扑在他的遗体上悲痛欲绝吗?

在那里面,她的枕边保存着他的手迹,衣服上别着他的像章,床头柜上放着她跟他的合影;每天清晨,她都要背诵他的诗词或阅读他的《选集》;每当清明到来,她就要求去纪念堂看他,并要求允许自己的女儿带一卷白纸来让她给他做一个花圈。尽管她的要求遭到拒绝。

若不是情深义重,她会在他死后还视他为自己的全部吗?

1991年3月15日,她因高烧不退被送进公安医院,在填写住院单时,她写的名字是“李润青”。

"李"是她的姓,也是他用过的姓;"润"是他的名;"青"是她的名。

若不是一往情深,她会在他离去15年后还"我中有你"吗?

在这两个月后,她就走了。临走的前一天,她在一张报纸上写下了她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主席,我爱你!您的学生和战士看您来了。”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