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看科技“尖兵”亮绝活
无人机装上了AI“大脑”,实现精准定位,让“黑飞”无处遁形;火电厂装上了“充电宝”,储能释能轻松自如,化解调与供的运营矛盾;手握知识产权“金钥匙”,实现精密仪器国产化,让尖端设备惠及科研一线;新鲜采摘的草莓瞬间冻干,锁住九成以上的鲜度,国内外消费者共享来自淮北的一口“鲜”……当越来越多的科创成果转化成提质增效的“利器”,一批科技“尖兵”选手正在施展绝技,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尖兵”的出现,需要量的积累。眼下,一大批科技型企业撑起了“创新雨林”。在中新苏滁高新区153家规上企业里,113家是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七成。资源、产业在此汇聚,形成强大的聚能效应。在淮北相山经开区,国内首个功能食品中试基地已孵化出12项专利技术,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着力做优做精功能食品产业,成为各自细分领域的领跑者。
“尖兵”的出现,需要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作支撑。滁州首家民营非营利性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始运转,当地科技型企业如获至宝,在一方创新天地里,寻求高校、平台、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以期实现企业的技术性变革和知识产权方面的提质扩容。铜陵一家企业运用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在精密仪器领域实现设备国产化,其背后是当地政府奖补、资金扶持的多重加持,为企业步入产业蓝海“保驾护航”。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图纸跃入生活圈,企业科创能力的提升,不仅让产业“筋骨”更加强健,更让高质量发展的成果触手可及。且看科技“尖兵”如何实现创新转化。
“AI 工业” 竞逐新赛道
苏滁国际商务中心全景。通讯员 崔彪 摄
近日,在中新苏滁高新区上空,一架搭载AI大模型的无人机瞬间锁定闯入禁飞区的“黑飞”设备……这不是科幻片段,而是人工智能应用新场景。新场景的打造,就来自园区里一家科技型公司的探索。
位于中新苏滁高新区的明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里,工程师们正专注调试最新无人机系统。这套搭载AI大模型的“空中哨兵”,凝结着多家企业与高校的科技智慧,即将迈向量产。
去年10月,明晟牵头成立我省首个民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明晟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引入滁州首只民营人工智能专项种子基金,同步搭建众创空间,与百度、湖北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院揭牌以来,已启动多个“AI 工业”项目,覆盖食品、光伏、半导体、汽车等关键领域。
“园区给的不只是场地,更是让技术从实验室跳向市场的‘转换器’。”明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家明的一句话,揭开了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内在原因。
在人工智能的竞速赛中,滁州并非“种子选手”。随着首个民办非营利性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的落地,滁州这座制造之城,正在抢占人工智能新赛道。中新苏滁高新区作为关键“操盘手”,不仅瞄准人工智能产业开展招商,通过“天使基金”锁定明晟团队的垂直行业大模型技术,还以高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为依托,搭建起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器,形成“研发—孵化—产业化”的完整闭环。同时推动算力中心、数据标注基地落地,构建起技术转化加速机制,大幅降低了初创企业的研发门槛。
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强调民办和非营利性。“民办”让它贴着市场脉搏跳动,企业需要什么技术,研究院就主攻什么方向;“非营利”则让它挣脱短期商业回报的束缚,敢往产业共性技术的深海里钻,敢碰未知前沿的“无人区”。难能可贵的是,研究院熔铸出一片产学研融合的“热带雨林”。这里没有围墙,技术、资本、人才像雨林里的水流与空气,自由渗透:企业带着难题来,高校揣着理论来,科研机构握着专利来,在共研、共享、共育中,让学术种子在产业土壤里长出果实。
经过大半年的发展,明晟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已从“襁褓婴儿”长成“生力军”。以“算力、算法、数据”为骨架,推动AI从概念落地成实景,在多个领域打开突破口。
研究院率先孵化的“天巡·空中警察”,以“侦测—决策—反制”一体化系统,不仅守护着滁州的低空安全,其衍生技术已向智慧农业监测、电力巡检等方面延伸。
在政务方面,“语政”智慧招商平台用10万组数据织就知识图谱,让招商从“人海战术”变“精准狙击”,项目落地效率大幅跃升;在教育领域,“智创云工坊”走进30余所高校,让学生的创新想法借AI加速落地;在工业车间里,柔性连接系统打破数据孤岛,让数字化部署像搭积木般简单;在医疗领域,与联影共建的多模态大模型中心,正朝着“2030年长三角智慧医疗新范式”奔跑。
研究院联合中新苏滁高新区打造的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器,请来高校教授、学科带头人、技术高管和细分赛道创业者等40余人组成“大咖导师团”,构建“学术 实战 资本”的多维赋能网。再加上“嘉晟种子基金”的“孵化 投资”双轮驱动,已吸引一批智能行业企业入驻。
“顶尖资源在园区汇聚,企业全周期获得孵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园区153家规上企业里,113家是高新技术企业,这个占比就是创新驱动最硬的底气。”中新苏滁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瑞告诉记者。(记者 李邦军)
装上“充电宝” 调控更自如
宿州电厂熔盐储热项目建设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7月中旬,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宿州电厂“火电 熔盐”储能项目的关键环节——13000吨三元熔盐化盐服务完成交付,标志着这一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推进,新能源大规模并网,传统火电厂面临调峰与供热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难题,宿州电厂于2022年启动“火电 熔盐”储能项目,采用390℃高温和190℃低温两个熔盐储罐进行储热,储热主要成分为三元熔盐,设计储热容量为1000兆瓦时。
“熔盐储热是一种新型储能方式,具有转化效率高、能量密度大、运营成本低等优势。”宿州电厂相关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其相当于为火电厂加装一个巨型电网“充电宝”——在电网负荷低谷期,可高效储存火电机组富余蒸汽热能;待用电高峰时段,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能量精准释放,从而化解传统火电厂调峰与供热矛盾。
宿州电厂“火电 熔盐”储能项目的顺利推进,正是该市在发展低碳能源这一未来产业方面的重大突破。
宿州市科学技术局近日出台《以科技创新推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将依托该市资源和产业优势,重点布局通用智能、空天信息、低碳能源、生命健康和先进材料五大未来产业方向。为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未来产业发展,该局提出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创新培育平台、引育科技创新人才等六项重点任务,明确部署实施12项行动。
宿州市将围绕未来产业推出一批应用场景,对入选市级重大应用场景典型案例的,每项给予20万元奖励,每年评选不超过10项。同时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引进力度,对获批市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按程序分类给予3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股权支持。支持省内外高校、院所在宿建立研究院,支持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产业化,按技术合同成交并实际支付额的10%给予补助,单项成果补助金额最高50万元。
预计到2030年,宿州市将初步形成技术水平持续跃升、产业特色更加凸显、规模效应显著增强、资源保障科学有力的未来产业生态体系,为建设面向科技前沿的现代化新宿州提供重要支撑。(记者 张玉芳)
水果进“冰柜” 锁住一口鲜
贝宝食品智能化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在加工黄桃罐头。通讯员 李宝 摄
7月24日,位于淮北相山经济开发区的安徽贝宝食品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内,百余名工人正熟练地对预煮后的黄桃进行分拣。经过灌装等工序,一颗颗色泽鲜亮的黄桃化身为晶莹剔透的黄桃罐头,顺着流水线进入打包、装箱环节。
“这些黄桃罐头将通过集装箱出口至美国、日本、泰国等国家。”贝宝食品副总经理王博告诉记者,公司瞄准市场需求,强化科技创新,生产的果蔬类罐头畅销33个国家和地区,上半年实现产值6548万元,同比增长24%。
科技创新不仅驱动着食品安全管控,更推动着产业价值提升。贝宝食品与江南大学共建实验室,研发出减盐30%的蘑菇罐头、零添加的草莓果脯等新产品,海外订单大幅增加。
“通过航天冻干技术,我们将草莓的营养成分锁住97%,打造的智能FD冻干生产线使速冻黄桃等产品附加值提升了4倍。”王博说。
“早餐食品保质期短,销售半径只有100公里,这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短板。”淮北徽香昱原早餐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云杰说,公司通过科技创新,掌握了-40℃深冷速冻技术,去年投资8000万元建成预制调理速冻食品加工中心,既丰富了产品种类,又让产品远销北京、上海、重庆等地。
相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黄东旭介绍,在推动传统食品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园区招引培育了吉源食品、德兰和创、盛美诺生物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着力做优做精功能食品产业。
“通过扶持引导这些企业走专精特新、精益制造之路,部分企业已发展成为各自细分领域的领跑者。”黄东旭告诉记者,在相山经开区,国内首个功能食品中试基地已孵化出12项专利技术,吉源食品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攻关的小分子酶解牛奶香精项目,突破国外技术垄断;盛美诺生物从玉米芯中提取木糖醇技术,让每吨产品增效8000元。今年上半年,相山经开区绿色食品产业实现产值11.2亿元,同比增长18.1%。(记者 吴永生 通讯员 邹晨光)
手握“金钥匙” 敢啃硬骨头
在安徽泽攸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技术人员正在对扫描电子显微镜产品进行总装调试。通讯员 储著传 摄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铜陵市的安徽泽攸科技有限公司,在其生产车间看到的是一派忙碌场景。该公司总经理张小龙告诉记者,公司是手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金钥匙”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精密仪器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去年,我们推出首款国产化的发射台式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束光刻机。”张小龙介绍,新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更以其仅是传统设备五分之一体积、三分之一成本的优势,让尖端科研设备真正“飞入”寻常实验室。
为何能在较短时间内结出科技创新硕果?张小龙告诉记者,公司专注于扫描电镜、原位测量系统、台阶仪、探针台、电子束光刻机等精密设备的研究,坚持走创新引领、自主可控的技术发展路线。
“从场发射电子枪到超高集成度电子光学系统,从纳米精度光栅尺到纳牛力传感器,从超高真空零部件到仪器整机,我们坚持全线技术自研。”张小龙表示,近年来铜陵市推进实施“高企倍增计划”,帮助企业享受了“高企”奖补资金、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红利,让企业坚定信心将每年营收的45%投入研发,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技术攻坚,最终啃下了硬骨头。
“‘高企倍增计划’,实际上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政府的牵引推动我们这些科技幼苗成长壮大。”张小龙表示。
近年来,铜陵市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高企倍增计划”为施工图,创新“科升高”“规进高”“招引高”三条路径,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评尽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达标尽报”。同时,常态化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助企培训活动,科技服务实现“零距离”。该市还创新推出“科技贷”“创新积分贷”“科税贷”等金融产品,为150余家企业纾困解难。
“我们将持续开展突出企业创新主体行动,构建完善‘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助力企业总体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铜陵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陈晖告诉记者。(记者 刘洋 通讯员 朱敏)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