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发布 明确五方面45项重点任务

发布时间:2025-07-28 07:11:18

原标题: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发布 明确五方面45项重点任务

昨日(27日),北京中轴线迎来申遗成功一周年。在钟鼓楼广场举行的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主会场活动现场,《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发布。未来三年,本市继续推进天坛、先农坛等遗产点的腾退整治取得更明显进展,北京中轴线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成效突出,北京中轴线历史风貌充分彰显,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重要窗口,北京老城不断焕发生机活力,北京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更加光彩夺目。为实现上述目标,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5个方面45项重点任务。

发布中轴线统一标识

在“加强北京中轴线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方面,共18项任务。其中,《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完成修改并公布实施。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的中轴线申遗专项工作组已调整为中轴线保护组,还将继续深化中轴线保护管理协调机制,做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推进北京中轴线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加快推进核心区重点文物腾退,推动遗产点逐步恢复历史格局,推进北京中轴线区域历史环境保护和城市更新,推进北京中轴线相关水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生态空间的保护,保护传承老城历史文脉。

在“提升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能力”方面,共9项任务。将充分发挥监测平台作用、持续做好北京中轴线世界遗产监测。推进正阳门城楼、永定门城楼完成修缮后向社会开放。制定北京中轴线旅游服务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实施可持续旅游管理措施。完善重大建设项目的遗产影响评估制度,加强北京中轴线区域风貌管控,持续优化提升北京中轴线景观视廊。发布北京中轴线统一标识,加强北京中轴线知识产权保护。拓宽社区居民参与路径,引导更多社会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公众参与机制效能。

推进“数字中轴”建设

在“加强北京中轴线传承利用”方面,共10项任务。将深入挖掘北京中轴线遗产价值,做好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华文明重要标识的阐释。深化北京中轴线展陈体系,提升遗产构成要素价值展示标识系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北京中轴线主题文艺创作,加强文化资源统合和文化活动统筹,持续打造北京中轴线上的文化品牌。推进“数字中轴”建设,打造更多互动型、沉浸式数字产品和体验场景。优化导游导览服务,构建慢行探访系统,开发北京中轴线特色旅游线路。持续推进北京中轴线文化进校园,加强北京中轴线文化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新,打造“中轴有礼”文创品牌。

在“促进北京中轴线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方面,共4项任务。将创新传播手段,加强北京中轴线宣传推广。策划举办申遗成功周年宣传展示活动,办好国际古迹遗址日等系列活动。积极请进来、走出去,举办北京中轴线主题国际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八处世界文化遗产优势,促进世界遗产地交流合作。

在“保障措施”方面,共4项任务。将强化央地协同联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资金引导支持、督办落实,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遗产标志牌将陆续安装

在昨日的活动中,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钟鼓楼、南端永定门的两块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碑同时揭幕亮相。接下来,北京中轴线的15处构成要素将陆续完成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牌安装,不断加强北京中轴线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活动现场启动了“2025年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活动”,将面向全社会招募1000名志愿者,加入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队伍,参与遗产监测巡查、绘制文化地图、制作遗产影像,让北京中轴线世界遗产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爱护,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专业支撑、全民参与的遗产保护新机制。现场向首批志愿者代表发放了服务邀请函。

此外,《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丛书也在现场发布。丛书共5卷,包括中文版3卷、英文版2卷,内容为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以及中轴线各遗产构成要素数百幅建筑测绘图等,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人文和科研价值。《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特种邮票也同步启动发行,1套5枚邮票分别呈现了钟鼓楼、景山、故宫、天安门、正阳门、永定门等多处中轴线遗产点位,展现出北京中轴线建筑之美。

·案例·

智能监测设备加持古建筑保护

在北京众多的城门中,正阳门规模最大、形制等级最高,是登高眺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和北京中轴线南段景观的重要景观视点。2021年起正阳门先后开展了箭楼和城楼的古建修缮工作,2024年12月正阳门箭楼时隔30余年再次对市民开放。

来到正阳门箭楼上,一排带有太阳能板的监控设备格外显眼。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遗产监测部主任周子予介绍,目前安装的设备包括无线加速度传感计、智能视频扰度仪、静力水准仪、一体化北斗监测站和多功能气象站等,它们可以监测震动、建筑位移、建筑沉降、整体形变、温湿度等方面数据,并实时传送到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上。

“监测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安排保护修缮计划。一旦某项数据出现异常,系统就会报警提示工作人员查看具体情况。”周子予介绍,目前该套监测设备在先农坛、钟鼓楼等北京中轴线重要遗产点位也进行了布设,未来还准备向其他中轴线上的重要遗产点推广应用这些智能监测设备,更科学地保护重要的文物古迹。

群众力量也在遗产保护中起了重要作用。去年,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创新举办了中轴线“数字打更人活动”,广邀公众参与文化遗产日常保护。截至目前,有8万多条巡检数据、16万张巡检照片上传至监测平台。

2024年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后,北京中轴线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与利用的新阶段。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通过三维数字孪生技术、AI技术分析为支撑,集数据采集、监测评估、预警跟踪、审批核准、保护修缮为一体的遗产监测平台,总计设置17类69项监测指标,为中轴线遗产的保护、管理、展示和利用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