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我们本不该是现在的样子

发布时间:2025-07-27 23:16:02

  今天,当我们为生活中诸多不满而感到焦躁、疲惫,甚至绝望时,不妨停下脚步,回望一下,我们本不该是现在的样子。

  能记得“我们本该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已经不多了。

  不是他们健忘,是我们这个时代太喧嚣,掩盖了太多声音。别说七十年前了,三十年前的影子,都快在水泥森林和信息海啸里淹没了。

  九十年代初,家里冬天取暖靠炭火炉,晚上照明用节能灯,电视机是14寸黑白的小铁皮匣子,画面雪花点点,遥控器是爸爸的手。那时的“出门旅行”是坐绿皮车,硬座,从济南到南京,要十多个小时,风灌进来,煤烟呛鼻。邻座的孩子把整袋方便面干嚼完了,父母也不拦,因为穷,没啥吃的。

  那时没有共享单车,没有网购,没有智能手机。小镇的夜,八点半就沉入黑暗。

  我们小时候幻想的未来,是干净的街道,是永不断电的城市,是人人上大学,是谁都看得起病、养得起娃。是——“一个人值点钱,一个人有点希望。”

  可现实把这美梦,一点点撕开。

  经过了“国进民退”“房地产拉动内需”“教育市场化”,我们曾经那个略带粗糙却温情的社会,正一步步滑向冰冷的数字迷宫。

  我们本不该是现在的样子。

  我们曾拥有一种可能——一个真正以人民为本的国家。

  建国初期,确实一穷二白,可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不少干部穿的是布衣,吃的是杂粮,住的是土坯房,走访的是田间地头。那时干部下乡,是赤脚踩泥水的,是扛着粮袋子分给村里老人的。

  那时没有那么多政策红利的倾斜、没有一线城市的阶层屏障、没有动辄上百万的学区房。人是有希望的。

  我们曾尝试建立一个人人有饭吃、人人能识字、人人能有尊严的社会。这种尝试虽然磕磕绊绊,但方向是对的。

  我们本不该这么累。

  四十年前,一份工作可以干一辈子,父母省吃俭用,孩子就能上学、看病、娶妻、生娃,走完人生一条完整的道路。

  现在呢?985的学生卷到头秃,考公、考研、考编、考博,最终还要靠“关系”和“运气”;一个孩子的出生,被房价、教育、医疗、职场歧视压得父母望而却步;年轻人拼了命买房,贷了三十年,忽然就发现开发商烂尾了,法院也不理,政府也不出面,债还得还,房却没了。

  我们本不该是现在这个样子。

  我们曾可以种地吃饭、读书升学、打工存钱,人生的路虽然窄但还走得通。

  可现在,不止一代人堵在了高考的独木桥上,卡在了房贷的绞索中,淹没在看病花销的无底洞里。那些基层医生护士被暴力对待,乡村教师被欠薪,搬砖工人连加班费都要讨,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样子。

  可是这不是我们应有的样子。

  我们有过更好的可能。

  记得六十年代初,亩产几百斤小麦已是惊喜;而如今,我们的科技早已跨入“亩产过千”的时代。

  那时买粮靠粮票、买油靠油票、买布靠布票,一年到头就凑一身新衣。可现在呢?我们淘宝加购物车从不手软,却发现再多的快递也填不满生活的空洞。

  我们用十几年的时间完成了工业化、电气化、网络化,可我们也用这十几年,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利益链条”。

  我们确实造出了高铁,打通了高速,建起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城市群网络。可我们也造出了一座座“鬼城”,一个个“烂尾楼”,一个个“断供者”。

  我们确实登上了太空,拍下了嫦娥四号的月背,也实现了量子通信。但我们也让无数老百姓,在社保断缴、养老金推迟、工资被拖欠中,活得像个幽灵。

  我们不该把“内卷”当成常态,不该把“低欲望社会”当作“清贫美德”,不该把“租房打工”吹成“自由生活”。

  我们不该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们曾可以不这样。

  有人说:“你看印度,还不如我们。”可我们凭什么只与更落后的比?

  你看北欧、你看新西兰、你看那曾经同样穷困的亚洲兄弟,有的把全民医保落实到村,有的真正实现了工人阶层体面的生活。

  我们呢?

  我们让985博士送外卖、退伍军人拉滴滴、三孩政策下的新生儿却比前一年还少。

  我们连婚礼、葬礼都得分期付款,连生老病死都要通过审批盖章,连一场普通人和医院的官司,最终也只能靠舆论才有可能赢。

  如果我们真的在前进,那就不该让那么多人活得越来越焦虑、孤独、迷茫。

  如果我们真的是“人民当家作主”,那就不该让一个小孩退年卡的钱都要打电话求人。

  如果我们真的是“强国”,那就不该有那么多人“活得像废墟”。

  我们曾努力建立一个属于人民的社会,可现在却有那么多人民感到,他们只是被使用的劳动力,被榨干的消费群体,被宣传时的“数据样本”。

  我们本不该是现在的样子。

  这片土地曾经尝试向阳而生,我们也曾走在希望的路上。可现在,我们该问一句:

  是谁,把我们推向了这一地鸡毛?

  我们该问的,不是“怎么适应当下”,而是我们如何找回应有的样子。

  我们该做的,不是为这荒唐鼓掌,而是为那本来的希望发声。

  愿那迟来的未来,还愿意回头看看我们——

  这些走在“本不该如此”的现实中的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