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日本是一个多山多海多岛的国家,其西、北部隔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国家毗邻,西南部与菲律宾国家隔海相望。日本的东部是世界著名的日本大海沟,海沟全长890多公里,平均深度6公里,本州岛鹿岛滩东部深8.4公里,伊豆诸岛东南侧深10.4公里。由于日本本岛距离大海沟太近,本岛的地理稳定性较差,据说,如果使用一枚2000万吨的核弹,便可以将日本岛送入太平洋海底。日本的陆地面积极为狭小,仅为37.8万平方公里,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全国由本州、四国、九州和北海道4个大岛及6800多个小岛组成,呈东北向西南延伸弧形链状走向。
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日本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火山、地震活动频繁。日本全国有火山200多座,约有45座活火山。全国每年平均有一万多次地震,平均每天发生地震多达30次以上,有感地震平均每天约有4次,五级以上的大地震在近百年中发生过100多次。
日本民族构成比较单一,主要包括大和人、阿依努人和琉球人。大和人是日本民族的主体,约占总人口的98%以上。大和人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其特征是头较短,黄皮肤,黑头发,体毛和胡须较少。阿依努人旧称“虾夷人”,属于东南亚人血统,在体形上有蒙古人种的特征,肤色黑黄,体毛浓密,腿长腰阔,头大颧高。琉球人属蒙古人种,身材略矮,眉毛较浓,颧骨稍高。
日本人素以谦和多礼而著称,男人与人交往总是面戴微笑,不时的鞠躬施礼,似乎教养颇深;女人表现既端庄大方,又温柔贤惠,颇有贤妻良母之风。然而,对日本人性格的另一面,《资治通鉴》中则有精典的论述,认为:“日本人知小礼而无大义,拘小节而无大德,重末节而无廉耻,畏权威而不怀德。强时必为盗寇,弱时必显卑服。”可谓一针见血,切中要害。
公元3世纪中叶,日本岛内出现大和国。公元7世纪中叶,日本人开始同唐朝进行频繁的政治文化交流,仿照唐朝的政治文化制度进行“大化改新”。12世纪末叶,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代。19世纪中叶,日本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19世纪末叶,日本转向欧美国家学习,实行明治维新,建立大日本帝国,迅速跻身于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1894年和1905年,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获胜,从而巩固了世界强国的地位。1931年9月,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7月,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义无反顾地走上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道路。1945年8月,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大战胜利结束。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野心由来已久。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经济迅速腾飞,军事工业占据国内的领先地位,轻工业也有很大的发展,仅棉纺织业产量就增加了9倍,出现了产品过剩。一方面因国内消费市场有限,大量的产品积压,急需开拓新的产品销售渠道;另一方面又因为高速发展造成原材料的短缺,所以,日本将便将目光投向海外最大的消费市场和原材料产地的中国和朝鲜,因此,注定要走上一条充满侵略和扩张的血腥道路。1894年,日本以朝鲜“东学党起义”为借口出兵占领朝鲜,随后就对中国发动了“甲午战争”。通过“甲午战争”,日本获得了中国清朝政府的巨额赔款和商品销售市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抓住战争提供的经济发展机会,得到大量的军事订单,大发战争“洋财”,并将国内过剩的商品大量倾销到中国、印度和东南亚。然而,“一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危机的阴影一直笼罩在日本人的头上,工业产值和出口贸易大幅下降。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和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对日本经济造成了毁灭性打击,进一步加剧了日本的经济困境,这使得日本更加倾向于通过对外扩张来解决国内的经济问题。
日本产生侵华战争的野心,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在华势力迅速澎胀,其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不仅影响了日本的在华利益,而且颇有取而代之的趋势。其实,日本和美国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都是不折不扣的强盗。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曾经在“甲午战争”中敲诈中国2000多万美元,又在此后的庚子赔款中讹诈4500多万美元(含39年的利息)。这总计6500万美元的赔款本应全部退还给中国,但是,直到1924年,美国仅退还2400万元,尚欠4100万元。而且退还的2400万元,不是直接退还给清朝政府,而是强迫清政府建立了“清华、北大、辅仁、交通、武汉、南京、浙江和厦门”等8座学堂,并将清华学堂作为留美预备学校,每年至少要派留美学生100人,直到退款用完为止。美国人这种厚颜无耻的行为,却得到了中国社会精英的一致赞美,将一个名符其实的强盗国家视为最友善的国家,并当作最大的“慈善家”为其歌功颂德,树碑立传。
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获得清朝政府3.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同时又迫使清朝政府割让了台湾、琉球、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在庚子赔款中,获得的赔款比美国还多。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盗,同时又是美、英、法、德等强盗国家不折不扣的小兄弟。可是,美国与国民党政府的关系十分密切,地位不断上升,国民党政府对美国人几乎是言听计从,这让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如坐针毡,越来越感到美国对日本的中国“大陆政策”造成了严重威胁。尤其令日本无法容忍的是,日本扶植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也在明里暗里与美国拉近关系,似乎“开始脱离日本的控制”。在这种形势下,田中内阁认为制定新的对华方针和“满蒙政策”,已经是“刻不容缓”。1927年6月13日,田中急召驻华公使芳泽谦吉和驻上海、天津、沈阳等地总领事回国,研究解决在华“急务”。决定召开专门会议,讨论中国时局问题,即后来被人们称之为“东方会议”。会上做出出兵济南干涉北伐的决定,公然将中国分为“中国本土和满蒙”两个国家。会后田中密奏日本天皇,阐述日本对华政策,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从而确定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战略。1928年10月,经关东军参谋河本大作推荐,石原莞尔调任关东军参谋。提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只有下一次世界大战才是人类最后的决战,它将以日美为中心进行。如果准备对美国作战,就要立刻对中国作战。如果要对中国作战,首先必须占领满蒙,这样才能使日本的繁荣自然得以恢复,失业的有识之士亦可得救。”
时隔三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终于将日本所谓的国策付诸实施。当时的国际形势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十分有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外交上给了日本许多便利,战后德国将在中国青岛的殖民地划给日本就可见一斑。同时,英美德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忙于解决经济危机与欧洲问题根本无暇东顾。而且中国国内战火纷纷,面对日寇的侵略野心,中国政府和坐拥30多万兵力的东北军,竟然置国家危亡和大片领土临陷于不顾,却日夜处心积虑的调兵遣将,忙着清剿红军和屠杀共产党人。内战一年连着一年,国内民不聊生。
日本深知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于是,进一步助长了侵略扩张的野心,占领东北之后,其野心尚未满足,又将目光投向华北、投向华中、投向华东、投向华南,企图占领中国全境,将中国作为日本的永久殖民地。1932年1月,日军制造事端,进犯上海。1932年3月,日本扶植溥仪成立伪“满洲国”。1933年5月,日军先后占领热河、察哈尔两省及河北省北部大部分领土,进逼北平、天津。1933年5月31日,日本迫使国民党政府签署限令中国军队从平津地区撒退的《塘沽协定》。1937年2月20日,日本外务省制定《第三次处理华北问题纲要》,声言要“对南京政权采取措施”。1937年4月中旬,日本又召开外务,大藏,陆军,海军四相会议,决定侵占中国华北。1937年6月,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扬言:“以对苏作战的军事观点来判断中国目前的形势,如果我们武力许可,则应首先对南京政府加以一击。”1937年6月19日,苏联占领了“伪满洲国”边界附近的干岔子岛。日本关东军向苏军发起攻击,苏军被迫撤离。这让日本大本营判断,苏联至少在1937年内不可能进攻日本。日本内阁的全面扩大在华战争的主战派占了上风,狂妄的宣称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大敌当前,国民政府也知道对日“战争无可避免”,但可悲的是,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之前,日寇在我国领土上已经横行长达6年之久,可国民党军队竟然还没有完成对日作战的准备,宣称对日作战准备要到1938年底才能完成。更为可笑的是,此时的国民党最高领袖蒋介石还在做自己的黄粱美梦,他在日记中写道:“中国自强之意义与责任,应具必战之心,而后可以免战,乃得达成不战而收复失地之目的。”由此可见,蒋介石考虑的重点不是坚决对日作战,收复失地,而是梦想用交战的姿态,威慑日本坐下来求和,这不是痴心妄想又是什么。所以,面对日本人的疯狂野心和咄咄逼人的作战势头,注定了中日全面战争的不可避免。
(注:本文大部内容是根据有关资料综合整理而成,特此声明)
2025年7月26日写于承德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