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孙怀仁:计划经济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2.3)

发布时间:2025-07-27 22:17:06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目的是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因而必须不断增加社会总产品的产量。要增加总产品(不问是生产资料还是消费品)的产量,就先要有扩大产量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如生产用建筑物、设备、机器、燃料、原料等)。而这些生产资料都是由社会生产第一部类的各个生产部门创造的,因而,也就要优先发展第一部类的生产,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是国民经济不断高涨的基础和人民福利不断增进的源泉。如果没有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首先是生产工具生产的优先增长,我们就不能用现代技术来装备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从而也就不能实现社会主义高速度的扩大再生产,不能有丰富的产品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

  什么是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呢?那就是:应该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第一部类的生产,使第一部类比第二部类发展得快一些,使第一部类生产量的增长超过第二部类生产量的增长,以便有更多的生产资料来扩大两个部类的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占优先地位,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重要原理之一,它对一切社会经济形态都发生作用,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是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规律,

  社会主义制度下第一部类的优先增长,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第一部类的优先增长,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目的是利润,因而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表现为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表现为剥削的加重和产业后备军的日益增加,表现为劳动人民贫困化的日益加深,表现为生产和消费间矛盾的日益尖锐化,表现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表现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全体人民福利增进的基础。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是直接为广大人民的消费服务的,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是发展消费品生产的基础,从而也是全体劳动人民物质福利不断提高的基础。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中,有着特别巨大的意义。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曾经说过:“社会主义底唯一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 《列宁文选》两卷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886页]斯大林在阐明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原理时,也会经明白地论证了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对于社会主义在苏联胜利的意义。斯大林指示说,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不是工业的简单增长,而是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的首先发展。只有首先发展重工业及其心脏——机器制造业,才能以现代技术(机器、机床、仪器、器械、工具等)来重新装备国民经济的一切部门,才能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物质基础,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创造前提。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在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时期内也起着巨大的作用。为了准备过渡到共产主义,首先必须切实保证全部社会生产的不断增长,而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要占优先地位。因为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是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条件,唯有首先发展了第一部类的生产,才能使全部劳动过程自动化和电气化,才能使一切生产部门采用先进技术,才能不断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是过渡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所必需的。它不仅能保证供应丰裕的消费品,不断降低日用品价格,提高劳动人民的实际工资,同时也能保证改善劳动状况,缩短劳动时间,从而使社会成员有充分的自由时间来获得全面教育。只有在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基础上,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过渡到共产主义去的一切主要条件,才可以从社会主义的公式“各尽所能,按劳取酬”,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公式“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前些时,在苏联有些人[ 如苏联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普·穆斯齐斯拉夫斯基,阿·卡茨,阿·叶明里亚诺夫,苏联高等学校工作者阿·巴里采夫,叶·卡西莫夫斯基等。]由于错误地理解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因而否认了马克思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的普遍意义。他们认为,既然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那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某一阶段上,就应该优先发展消费品的生产,否则就会违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就会阻碍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他们硬说,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仅仅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才是必要的,在社会主义国家建成为工业强国以后,已经完全没有必要了。这种“理论”是严重错误的。

  我们必须了解,生产资料的生产比消费品的生产优先发展,是扩大再生产的绝对规律,它不仅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不矛盾,而且正好符合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规定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同时也规定了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而我们已经说过,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那些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人们歪曲了这个规律的内容,他们把这个规律只归结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而完全忽略了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因而得出了根本错误的结论。

  主张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某一阶段上,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已不存在的“理论”,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极端有害的。因为否定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就是主张延缓第一部类的发展速度。延缓第一部类的发展速度,就会削弱工人阶级的力量,因为工业发展中的每一个进步,每一个工厂,照列宁的话来讲,都是巩固工人阶级阵地的“新堡垒”。延缓第一部类的发展速度,必然要引起国民经济一切部门的停滞和衰落,减少对人民的供应,阻碍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过渡,削弱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使社会主义国家在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进攻威胁面前解除武装。

  在苏共中央1955年一月全会上,赫鲁晓夫对这些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人们的修正主义谬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他指出:“这种见解是非常错误的,是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这种见解只不过是对党的诽谤。这是右倾的复萌,这是与列宁主义敌对的观点的复萌,当年李可夫和布哈林那一伙人就曾宣传过这种观点。……我们必须进行斗争,反对那些认为现在可以满足于重工业发展的现有水平、可以集中主要力量发展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人们。应该懂得,特别是在今天,我们党正在集中苏联人民的全部力量来完成共产主义建设的伟大任务,帝国主义国家正在疯狂地加紧准备战争,散布上述那种反列宁主义的见解是不能容许的。”[ 赫鲁晓夫:《关于增加畜牧业产品生产》,截1955年2月22日《人民日报》。]同时,一月全会的决议特别强调指出:“共产党根据伟大的列宁关于大力发展大规模机械工业和全国电气化的学说,像过去一样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发展重工业——整个国民经济和祖国的不可摧毁的防御力量的牢固基础、苏联人民的福利不断增进的泉源。”[ 苏共中央“关于增加畜牧业产品生产”的决议,载1955年2月14日《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人民民主》报。]

  当然,我们也不能不指出,第一部类的优先增长,虽然永远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规律,但它并不排斥第二部类各部门在个别时期发展较快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便从共产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着眼,来消减人民消费品生产落后的现象,来保证两个部类达到正确的配合。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