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酸碱性体质论”是伪科学还是符合《内经》医理的科学理论?

发布时间:2025-07-24 16:19:08

  原编者序言:文章摘自《无癌论》~民医老李依据《黄帝内经》医理对癌症的临床医案及病因分析。

  《无癌论》选登的这篇医案分析,以《黄帝内经》的“津液代谢”理论为根基,对现代医学争议颇多的“酸碱体质论”提出了犀利质疑。作者民医老李通过剖析西医实验数据(如尿液pH受饮食显著影响而血液pH稳定),指出其逻辑矛盾~若酸性代谢物长期充斥体液,是否可能为癌细胞提供微环境?这一思考直击癌症成因的复杂性,亦呼应了中医“阴阳平衡”“饮食寒热”的整体观。

  文中更以“津液分流”理论解释胃切除术后腹泻等现代医学难题,挑战西医解剖学盲区,彰显《内经》对人体代谢路径的精细认知。尽管“酸碱理论”已被国际权威机构证伪,但老李的论述揭示了科学争议背后的深层问题:当商业利益裹挟健康观念时,我们更需回归传统医学的辩证智慧。

  此文不失为一场传统与现代医学观念的碰撞,或许可以为预防和治疗癌症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值得读者深研。

  在DeepSeek查询相关资料时候,经常被提示“酸碱性体质论”是伪科学,特意查询了下该理论,酸碱体质理论是由罗伯特·欧·杨(Robert O. Young)2002在《酸碱奇迹》年提出的,该理论声称人体疾病的根源在于体液过酸,提倡通过碱性饮食或疗法来调节酸碱平衡以治疗疾病。2018年,罗伯特·欧·杨因“无证行医和欺诈”被美国加州法院判刑。罗伯特·欧·杨出狱后仍推广其理论。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明确表示没有科学证据支持酸碱体质理论。

  美国癌症协会(ACS)指出:食物无法改变人体血液或细胞的酸碱度,人体自身已具备调节酸碱平衡的机制。

  梅奥诊所(Mayo Clinic):强调健康人体的pH值由肾脏和肺部严格调控,饮食影响极小。

  世界卫生组织(WHO):未认可该理论,并指出其缺乏科学依据。

  既然是伪科学,总要有证据吧,DeepSeek给出的证据之一就是:食物无法显著改变血液PH值。继续问答,要求提供证明食物无法显著改变血液PH值的具体实验;DeepSeek给出的被广泛引用的反驳“酸碱体质论”的直接证据:

  饮食干预实验实验,即两组健康人分别摄入高酸(肉食)或高碱(素食)饮食4周。  结果:  尿液pH变化显著(肉食组pH 5.5 vs 素食组pH 7.5)。  血液pH无差异(均稳定在7.38-7.42)。  来源:J Nutr (2001)。看到这组数据,老李笑了,这哪是反驳“酸碱体质论”的直接证据,恰恰是饮食已经改变了身体内酸碱度的证据!

  更有意思的是,和DeepSeek继续问答,发现了西医自己就得出来相互矛盾的结论代谢差异:  肉食代谢产生更多固定酸(硫酸、磷酸等) , 素食代谢产生更多碱性物质(碳酸氢盐等)。

  疑问:这些碱性、酸性物质会不会进入身体中?

  实时透析监测:受试者手臂血管接入pH监测仪吃牛排后:静脉血pH变化<0.01,同期尿液pH从7.0降至5.5 → 酸性物质被"跳级"送到尿液,疑问:这种结论已经违背了自然规律的,能跳级传输?酸的物质可以不经过人体正常的代谢,就直接到了肾脏?如果经过人体正常代谢,会不会对身体产生影响?

  继续追问:“跳级”是否符合自然规律,“跳级”这一表述并不准确,更合理的解释是:  酸性物质(如硫酸、磷酸)确实经过了正常的代谢和血液循环,但通过以下机制被高效清除,因此血液pH几乎不受影响:

  1、代谢路径的时序性步骤①:牛排中的含硫氨基酸(如蛋氨酸)在肝脏代谢产生硫酸(H₂SO₄)。

  步骤②:硫酸释放H⁺,被血液中的HCO₃⁻缓冲(生成CO₂ H₂O,CO₂由肺排出)。

  步骤③:剩余的H⁺通过肾脏排泄(尿液酸化)和NH₄⁺合成排出。

  疑问: 剩余的H⁺还在血液中吧?是不是会随着血液的流动、输布到全身?回答: H⁺会短暂进入血液,但立即被缓冲系统“捕获”并转运至肾脏排泄,不会全身扩散。这不还是“跳级”吗?血液中有酸性物质,会被立即捕捉并转运至肾脏?这违背了人身体正常代谢途径了吧!

  换个提问方式:肉类产生的的酸是如何排出体外的?回答:食肉(尤其是高蛋白肉类)代谢后产生的酸性物质(如H⁺、硫酸、磷酸等)主要通过肝脏进入血液,随后通过 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最终由肾脏和肺部协同清除。并且强调:酸性物质是否“绕过”某些器官? 答案是否!必须经过完整路径:  肠道吸收→门静脉→肝脏代谢→体循环→肾脏/肺清除。 这一过程严格遵循生理规律,不存在“跳级”或“绕过代谢”,而是多器官高效协作的结果。

  两种答案已经相互矛盾了!很明显,一种答案显然是为了验证“酸碱性体质论”是伪科学而得出的,弄出什么“跳级”违背了人体正常代谢规律。

  既然肉食产生的酸会进入血液,通过体循环,那么这些酸会不会进入身体体液中?改变或者局部改变身体体液、细胞、器官或者组织的酸碱度?DeepSeek给出了答案:实时监测组织液(体液)PH值的技术还处于实验室阶段。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检测。

  1、酸性物质是否会进入体液?会,但范围有限且被严格管控。酸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组织间液中,但几乎无法进入细胞内液。

  2、是否会改变局部酸碱度?瞬时微变存在,但全身稳态不会破坏,局部影响可控。

  疑问:如果这一过程持续几年或者几十年呢?还能达到局部影响可控吗?癌症的产生要数年或者数十年的,癌细胞自身糖酵解(Warburg效应),让肿瘤微环境酸化(pH可低至6.0-6.5)。

  酸性物质已经存在于血液和组织间液中,如果组织间液附近有癌细胞,会不会促进癌细胞生长?

  美国癌症协会(ACS)的观点很值得商榷:指出食物无法改变人体血液或细胞的酸碱度。

  组织液PH值无法检测,而DeepSeek问答已经承认了饮食产生的酸性物质会存在于血液和组织间液中,既然有酸性物质,怎么得出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细胞没有受影响?有没有商业利益起作用?

  继续提问:既然饮食产生的酸性物质会存在于血液和组织间液中,瞬时微变存在,局部影响可控,这些酸性物质又是如何代谢排出体外的?DeepSeek不知道如何回答了,只是反复强调了体酸排出身体的四条途径:

  ①、 呼吸排泄(挥发性酸);

  ②、肾脏排泄(固定酸);

  ③肠道排泄;

  ④皮肤排泄(微量)汗液排出乳酸(剧烈运动时可达5-10 mmol/L)、尿酸等。

  呼吸排泄、肾脏排泄、肠道排泄显然不能排出体液(组织间液)中的酸,皮肤只可以排除微量的乳酸、尿酸,其他的酸哪去了?

  在西医医理中,津和液是不分的,认为喝进体内的水都会变成血液;上文老李分析过,血液粘稠是造成“血液三高”、各种“梗死”的原因,患者多喝水,能让血液变得不粘稠吗?答案是否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西医津、液不分,没有认识到津有专门的代谢途径。

  《内经》医理中,津、液有严格的区分。《决气》云:“何谓津?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五癃津液》云“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津:喝水进入于胃,变成的是“津”:水中的精气传输给脾,脾负责把精气上传给肺。在肺的统一调通下,进入三焦,以温肌肉,充皮肤,最后带着糟粕下行,进入膀胱,变为尿;“津液藏焉”,津和液,都是可以进入膀胱,通过尿液把身体代谢物排出体外的。需要注意的是,津不会进入血液。如果津流经的身体组织、体液中含有酸性物质,津就会带着酸性物质变成尿液,尿液就会呈现酸性。尿液呈现碱性也同样如此。

  《医林改错》把水在人身体中的运行描述的更为详细,“幽门之左寸许,另有一门,名曰津门。津门上有一管,名曰津管,是由胃出精汁水液之道路。

  津管一物,最难查看,因上有总提遮盖。总提俗名胰子,其体长于贲门之右、幽门之左,正盖津门;“其水液,由下权从肝之中间,穿过入脾。脾中间有一管,体相玲珑,名曰珑管,水液由珑管分流两边,入出水道。出水道形如鱼网,俗名网油。水液由出水道渗出,沁入膀胱,化而为尿。出水道出水一段体查最难。

  很奇怪的是,自誉为最科学的现代西医的解刨学,似乎并没有发现“津门”?难道是白种人没有“津门”?如果有,还会不会动不动就给人割胃,如果把津门这部分给割去了,津液都从肠道走,水分的吸收只剩下小肠、大肠,小肠、大肠吸收不了这样多水分,一定会腹泻吧。在网络搜索胃切除后会不会拉肚子这个问题时候,百度上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胃切除术后腹泻是胃切除术后的营养性并发症之一”,好一个并发症!“液”就要“食气入胃”,也就是我们吃的五谷、蔬菜、水果等,进入肠道后才能消化吸收,才能成为液,包括血管中的血液。其特征是“其流而不行者”,比如血液,能流动,正常情况下,不会跑到血管之外。

  夏天出汗多,尿少,冬天出汗少,尿多,自然生理现象验证了《内经》津液理论的正确性;尿、汗是同源的。津的代谢通道:喝的水,进入身体以后,脾、肺的统一调通下,进入三焦,输布到全身,然后带着身体代谢物,进入膀胱,变成尿液排出体外。

  再来分析一下饮食干预实验数据:仅仅试验了四周,肉食组的尿液:pH 5.5 ,食肉(尤其是高蛋白肉类)代谢后产生的酸性物质(如H⁺、硫酸、磷酸等)主要通过肝脏进入血液,随后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难道不会进入身体体液中?

  喝入身体的水,遍布全身,带着身体中的代谢物进入膀胱,包括充斥身体的酸性物质,变成的尿液,呈现酸性;仅仅四周,肉食组尿液的pH 值变为5.5,可见肉食组的身体身体中存在了大量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是由肉食产生的,并且每天吃肉,每天都会在身体中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会充斥在身体中。

  如果让试验周期变长,变成数年甚至数十年(毕竟癌症的形成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肉食组的身体身体中数年或者数十年持续存在酸性物质。癌细胞主要通过分解葡萄糖(糖酵解)使周围环境变酸,对癌细胞的生存、增殖、侵袭转移以及免疫逃逸等过程都有重要影响。

  素食组pH 7.5:同样仅仅四周,素食身体中碱性物质增多,长期食用素食,长期让身体持续存在碱性物质,能不能阻止癌细胞的再次产生呢?毕竟西医对肿瘤、癌症是要切除的,切除后的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也不过是杀死残存的癌细胞,防治癌细胞再次产生。血液pH无差异(均稳定在7.38-7.42):人体的血液调节的调节能力比较强,变化较小。

  但是也有几个疑问:①、实验只进行了四周,而癌症的形成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

  ②、哪种癌症是长在血液中的?白血病也不是,是在造血的骨髓中的,是造血的骨髓持续产生白细胞。③、血液的PH正常,能代表身体体液的PH值吗?

  ④、人体的血液PH值调节的调节能力很强,让血液PH值保持在7.35-7.45之间,低于7.35,酸中毒;高于7.45,碱中毒。

  肉食组的尿液:pH 5.5,素食组pH 7.5,身体要把过多的酸碱排出体外,是要耗费能量或者器官的功能的,如果数年或者数十年,这些能量或者器官功能一直被用来排酸、排碱;会不会导致这些能量消耗殆尽或者器官功能丧失?例如:肝功能异常:产酸能力下降(如肝硬化),反而易碱中毒(因尿素合成减少,NH₃蓄积)。  肾功能衰竭:排酸障碍→代谢性酸中毒(如尿毒症)。

  健康的饮食:不能多食用肉类(高蛋白类,产生酸),也不能单纯吃素食(产生碱)。

  白种人以肉食为主:白种人是金形人,“西方生燥,燥生金”,那么白种人就有燥凉(䷖䷁)的属性,阴多阳少,因此在饮食中就需要吃热量高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平衡体内的燥凉,来达到体内的阴阳平衡,肉食是适合白种人的。

  黄种人是土形之人,“中央生湿,湿生土”,黄种人具有湿(䷫、䷠)的属性,阳多阴少,阳压抑住了阴;因此《内经》依据黄种人的身体寒热实际,确定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饮食方案,虽然五谷、五果、五菜各有所属脏腑,但是整体上属于微寒的,在加上适当的肉类(五畜、热),形成了最适合中国人(黄种人)健康饮食,可以平衡体内的热,使人达到阴阳平衡。

  《内经》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饮食方案,不仅仅调整寒热,还有让饮食保持酸碱平衡的功效。

  几千年前的《内经》医理先进至此,远超现代人对医学的理解。

  从《内经》医理看癌症的形成:天之六淫(风、热、湿(三种阳邪),火(少阳相火)、燥、寒(三种阴邪)),地气的寒湿(风、热、湿、燥、火),七情所伤、饮食寒热(指的是食物中蕴含的寒热,并非指温度)所伤等三大类原因,都可在人身体内淤积寒(阴)、热(阳),这些淤积的寒邪、热邪会淤堵住经脉,形成息肉、肿瘤,经脉气血还会通过经脉输送进来,但是出不去,息肉、肿瘤会慢慢变大;或因为饮食太过,或者过量运动等诸多原因,造成身体内血管破裂,流出的气血也会因为体内淤积的寒热,形成肿瘤。肿瘤内包裹的是人身体中的气血,营养丰富,又不流动,自人体37度左右的高温下,就会腐烂变质,形成各种病菌、病毒。

  从肿瘤发展到恶性肿瘤(癌症),要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过程,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不一样,其生存微环境需要酸性环境,而西医“反驳“酸碱体质论”的直接证据”,所提供的实验数据,恰恰证明了肉类等高蛋白物质可以让身体中酸性物质变多,增加了肿瘤恶变成为癌症的可能性。

  中国人是黄种人,土形之人,具有湿(䷫、䷠)的属性,阳多阴少,阳压抑住了阴;

  《内经》确定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饮食方案,符合黄种人的身体寒热实际,而现在的国人,盲目相信西医的营养学,大量摄入高热量的肉类等高蛋白物质,让食管、胃一直处于高热状态,“热生酸、酸生虫”,以上的分析也验证了中医这一医理的正确性,增加了肿瘤恶变成为癌症的可能性。国人的食管癌、胃癌,发病率、死亡率占世界的一半,而人口只占世界的17-18%,不正是吃肉类等高热量食物吃出来的吗?现在有人否定《内经》确立的五谷为养的饮食习惯,称五谷是碳水化合物,没营养,你觉得呢?

  请各位看官自行判断一下“酸碱体质论”是伪科学吗?

  一家之言,权作抛砖引玉用,期待评论区百家争鸣。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