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海因里希的方法论问题

发布时间:2025-07-24 16:19:06

  在上世纪初,曾有不同的资产阶级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评头论足,甚至在主流经济学中直接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的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否定引起了一场不小的争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在这场斗争互相影响,其大致分为捍卫者和否定者,不过,也有一些事借着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去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世界观,这种人归根结底属于否定者。

  正所谓没有第三条道路,在研究海因里希对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解释,我想各位同志都必须保持警惕,要有敏感的政治嗅觉,而不能陷入到学阀的逻辑至上的唯心主义认识论里面,时刻要清楚,逻辑学从来不是教导我们思维才有逻辑的,逻辑学本身是由我们物质世界的发展反映而产生思维的过程,因而,现实的解释逻辑才是最为关键,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在过去,曾有部分庸俗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这样的批判,即“资本主义早已发生巨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仅仅只是适用于19世纪的学说,所以它已经过时了”。

  当然,我们知道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确发生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其经济基础中,生产资料集中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则表现为资本的集中,财富越来越多地流向少数人,并且,随着这种经济关系上的变化,垄断企业便开始兴起,过去的产业资本为主导的社会,也越来越多的转化到了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结合形式,即金融资本作为主导地位。

  在过去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银行原先的主要业务是在支付中起中介作用。这样,银行就把不活动的货币资本,变为活动的即生利的资本,把所有一切货币收入集合起来交给资本家阶级支配。”(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第23页)而当银行实现垄断后,它便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单位隶属于统一的中心,几乎控制着所有的工业资本和各行业的货币资本。这样的变化反映到我们的头脑中,也就必然需要我们去解释这种新的现象以及它的规律。

  也正是在这种新的变化下,一些庸俗学者依据这种变化宣扬“马克思过时”论,可见其无知的一面,不过,在资产阶级内部也有一股“保卫马克思主义”或者说“让马克思主义进入现代经济学”等等修正主义之风也在上升,他们有一部分赞扬马克思主义,可这绝对不是赞扬或捍卫,这只不过是采取以赞扬的姿态来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手段而已,正如我们现在所要坚决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一样,这本著作用一种曲折的手法来欺骗,那么我们要如何辨别呢?实际上很简单,两种世界观,两条道路便是我们来识别修正主义者们的试金石。

  海因里希对于马克思的理解在第二章第一节就说明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会经常听到经济学家们说,马克思的分析,如果不是完全无效的话,也至多是对19世纪有一定的效力。在20世纪,经济关系发生了深远变化,以至于无非诉诸马克思的理论(因此,在大多数经济学院也不再能听到马克思的理论的任何东西)。这种'历史化'的解读方式,也是许多马克思《资本论》导读的典型的解读方式,至少是与马克思的自我相抵触的。”(海因里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第28页)可见海因里希是十分反对历史层面去看待这一部著作的,他给的理由很简单,正如我们前面所说,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转变,使得一部分资产阶级庸俗学者依据这一层关系来去攻击马克思,并炮制出马克思对20世纪的经济关系分析已经是“不必要”的东西了。可同样如此,由于海因里希对历史的科学方法的排斥,导致他的逻辑是没有办法正确反映到商品的价值规律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样的错误在他的后续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解产生另一种误读,所以,这不过是用一部分资产阶级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来掩盖自己同样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即用一个错误倾向去掩盖另一个错误倾向,这一点是修正主义者们最惯用的套路,例如,阿尔都塞对人道主义的批判,然后抛出结构主义去替代辩证唯物主义是同样的道理。

  可是海因里希明明承认了资本主义作为历史的特定的经济结构去理解,怎么反对了历史科学方法论呢?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是实质,中国有句话说的好,不要看他嘴上怎么说,而是要看他实际怎么表达。

  在对于商品的价值实体,海因里希表达了多次的反对,海因里希走向货币价值论的原因在于:在他看来,对价值表现形式的追问才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精髓所在。海因里希准确抓住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由于其意识形态性而忽视价值形式这一问题。但其片面性在于,他并没有认识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其继承者的劳动价值论的根本区别,由此才会将之简单等同并拒斥劳动价值论。

  把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简单等同本身就有问题,而这一批判的合理性并不在于货币作为这样单位来同一度量。那么是否真的像海因里希所认为的那样,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并无创新之处,认为谁持有劳动价值论便是继承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呢?这就需要看看马克思是怎么看待上述矛盾的。马克思指出,“在这个矛盾中,政治经济学只是说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马克思把经济学上看似矛盾之处放到了社会历史中加以审视,发现这并非概念之间的形式逻辑矛盾,而是现实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导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劳动力和劳动条件的分离,劳动者本身不能使财富增加,只有借助资本才能创造更多财富。而李嘉图左派并没有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放到历史中加以审视,自然也就不明白上述矛盾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的矛盾。他们的历史感只限于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由此才会把工人的悲惨境况归结为分配领域中对工人的剥削。海因里希没有意识到马克思区别于李嘉图左派的社会历史维度,这一历史性维度的缺失是他从结构性、形式维度解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必然后果。

  所以,海因里希对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理解是停留于一种形式逻辑上的自相矛盾,而没有注意这些矛盾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历史性,这种批判归根结底是阿尔都塞式的断裂说,把结构性的形式主义,并没有看到劳动价值论的真实内容是如何发展的,这其实并不奇怪,这无非是海因里希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研究的成果,而这种形式主义与无产阶级的思想路线背道而驰,它不从实际出发,单从表面上、形式上去估量情况,所以他对于历史的内容排斥也十分正常,按照他的逻辑,商品之所以是商品,还必须有货币同步出现才能叫商品,这反而割裂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的整体性。单纯地从价值形式出发,也正是马克思所要批判的观点,即把价值的表现形式当作了本质:“因此,货币在实践层面绝不仅仅是一种交换的辅助手段,在理论层面也绝不仅仅是价值理论的附属品。倒不如说,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一种货币价值论:如果没有价值形式,商品就无法作为价值而彼此发生关系,也只有货币形式才是对于价值而言可计量的价值形式。相对而言,对价值的'实体主义'理解想要把价值固定在单个的物上,是一种前货币的价值理论。他们试图在不涉及货币的情况下讨论价值。不仅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就连新古典主义的效用价值论也是前货币的。那种认为价值已被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完全决定的常见的'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也是前货币的。”(海因里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第48页)

  可见,当海因里希把价值形式中发展出来的货币本身当作了价值实体,在这里,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作为对商品生产的一种计量单位也就被予以否定,这样反而不能解释这样一个悖论,那就是商品没有价值实体,那么,它何来的价值形式呢?并且,在《资本论》当中,货币的第一个职能便是价值尺度,从内容上看价值尺度是代表着一定量的社会劳动来作为比较的特定商品。

  如果商品本身没有价值的社会实体,那么我们便无非看见其价值的形式,那么货币也是不需要的一种社会职能。在这本质和现象颠倒了过来,价值形式成了本质而价值实体则成了现象,这无疑已经公然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了。

  海因里希误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打成古典经济学的附属物,那么我们得说明,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问题便是从商品一般规律去论证了价值,但却又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当作了这种商品的一般规律,因而其真正实质性的矛盾便是,价值规律和价值增殖的逻辑矛盾的冲突,并且也是现实的冲突反映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想要用形式同一的角度去论证这一合二为一的方法便从根本来说是错误的,而这种矛盾恰恰反映了现实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也表现了其经济学家的阶级属性对劳动价值论的不彻底性,由于没有区分出商品的一般规律以及商品特殊的规律即价值增殖规律,也就是一般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之间的区别,而不得不以数量关系论证这一数量关系,从而没有找到质的规定,所以,海因里希的错误就呈现出来了。

  为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海因里希的方法论特点,也就是形式主义问题,对于他来说,商品之所以是商品并不是商品的实际内容,也就是人类一般劳动,对于他来说是形式决定了内容,这无非是弄虚作假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方法。其荒谬地认为“如果没有价值形式,商品就无法作为价值而彼此发生关系,也只有货币形式才是对于价值而言可计量的价值形式。”这就混淆了现象形态上看得到估价行为和价值的本质层面,两个层面互相混淆就得出了“可计量的价值形式”,这就误导了我们很多同志,由于商品价值本质上是人类一般抽象劳动,所以在交换表现上其实是劳动与劳动的交换比例,故而采取劳动时间计量,这层关系便是揭露劳动的社会性上来加以论证的,而货币这一因素,很明显,它的产生在现实的反映上容易遮蔽价值的来源即劳动,而商品的价值量则取决于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社会平均量,从这个角度揭露了商品本质,也就是说,内容与形式的不可分割开来,内容决定了形式,形式是内容的表现以及实现,内容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海因里希所说的“可计量的价值形式”就已经不在本质层面上的问题,而是价值通过形式来表现出来,也就是本质通过现象来表现。

  还有一层方法论上的误读,海因里希以交换的经验现象出发去说明交换中估价并反对价值实体或者说劳动价值论,但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把商品的需求与供给行为理解为经济个体的主观行为,因而他从这样的经验性估价计量方面,没法证明商品的现实出售的依据,从而使商品供求关系的基础或市场价格的决定标准依赖于买卖双方的主观判断,而不是依赖于商品内含的劳动量,这种非历史性的解读思路的确决定了海因里希根本无法达到斯密、李嘉图等人的水平。如果他说是依照货币作为标准也不可能,货币没有社会劳动的尺度,它何谈比较呢?单纯只是数量级关系,如果这就是价值量的话,那么海因里希可就滚到了货币数量论那一边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很清晰地阐明了这一点的。在他看来,之所以要首先指认商品价值的客观性,然后再指认作为其表现形式的交换价值,而不是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那样,从交换价值的角度来阐释价值的内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商品的价值问题决不只是一个数量的问题,而是一个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有本性直接相关的社会历史问题。这里所说的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有本性,其实就是指社会分工条件下的劳动的特有社会性质。

  “使用物品成为商品,只是因为它们是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这种私人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总劳动。因为生产者只有通过交换他们的劳动产品才发生社会接触,所以,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独特的社会性质也只有在这种交换中才表现出来。换句话来,私人劳动在事实上证实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只是由于交换使劳动产品之间、从而使生产者之间发生了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90页)。

  海因里希也引用了这一段,但由于他不理解唯物史观从而丧失了这一伟大发现,也就是说,在私有制的社会分工条件下,私人劳动都是作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它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事实上都已经内含了一定的必要劳动量,不管它是否已经通过交换关系而以交换价值的形式表现出来。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三节即“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一节中才会说“在本章的开头,我们曾经依照通常的说法,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严格说来,这是不对的。商品是使用价值或使用物品和‘价值’。...我们的分析表明,商品的价值形式或价值表现由商品价值的本性产生,而不是相反,价值和价值量由它们的作为交换价值的表现方式产生。”(同上书,第76页)

  可见,我们的海因里希先生不仅仅不懂唯物史观的胡说八道,更是如阿尔都塞那样喜欢断章取义。这也是为什么我批判他形式主义的问题,因为,形式主义不仅是空洞的,甚至说,根本无法站到社会分工的社会历史过程正确的把握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辩证关系,而是把整个结构居于所有内容之上的先验家而已。正如我开头所说的那样,一旦我们运用两种世界观,两条道路来去对海因里希这样的伪装成“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分子是一块非常重要的试金石,那么,他对劳动价值论的篡改还只是其一,他甚至在很多地方发表过反恩格斯的发言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理论进行了攻击,这些我已经不想在这里举例说明了,美国经济学家克莱曼教授就早就指出了海因里希跳梁小丑一般的断章取义和设立靶子射箭的方式。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