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前赴后继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经过100多年努力,当前中国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目前中国虽然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却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工业制造能力世界第一,独立、富强的目标可以说已经达到。目前中国正努力向高收入阶段迈进,以期真正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从全世界来看,19世纪末形成的世界体系金字塔结构的塔尖构成基本上没有改变过。当前公认为发达国家的只有30多个国家,总人口不到9亿,主要为欧盟各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00多年来,从金字塔塔底的不发达国家向上升到塔尖发达国家的,十分罕见。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与我国香港构成所谓的亚洲"四小龙",借冷战背景和地缘政治优势,创造了罕见的由不发达跻身发达国家与地区行列的特例。
作为特例的亚洲"四小龙",总人口只有不到9000万,其中人口最多的韩国也只有5000多万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四小龙"跻身发达行列,进入金字塔塔尖,却并没有改变金字塔的结构。
之所以19世纪末以来的100多年,世界体系金字塔塔尖结构保持稳定,或者说发展中国家很难跻身发达国家行列,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塔尖国家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集团,再加上后起的日本和澳大利亚。西方发达国家集团凭借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领先地位,形成了有利于自己的规则体系,即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西方发达国家当然不会随便允许其他国家进入塔尖。二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后发优势往往变成后发劣势,核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容易激化,政治不稳定,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
20世纪初,中国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也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由发展中国家跻身发达国家,难度可想而知。经过一百年奋斗,中国已从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经创造了世界奇迹。
中国之所以可以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有望变成发达国家,源于两个重要的条件:第一是新中国所建立的独立统一的政治体制,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集中领导,使中国可以避免政治上的不稳定。第二是中国农民为现代化提供了巨大支持,中国社会结构始终保持了弹性与活力。
现在的问题是,14亿人口的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GDP 总量世界第二,平价购买力世界第一,必然对现行国际秩序构成影响,世界体系中的既得利益方/者会想方设法阻拦中国发展,中国现代化就不可能一帆风顺,很可能遇到惊涛骇浪。中国现代化的前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途,就在于我们是否有能力应对惊涛骇浪,实现伟大突围。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多年,中国从一个一穷二白、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到了中等收入国家,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还要继续发展,要跻身金字塔塔尖,任重道远。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为当下中国发展提供借鉴,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农民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当是必须予以重视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或中国现代化,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算起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49年至1978年的前30年;1978年至2006年取消农业税前大概30年;2006年至2035年,按国家战略,2035年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点;2035年至205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阶段。
以上四个阶段,农村和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占据不同位置,发挥着不同作用,却都在起着特别重要的基础作用。某种意义上,正因为新中国采取了正确的农业、农村、农民政策,才可以在建国70多年取得经济发展的奇迹。
不同时期,乡村就有不同的命运、使命和前途。第一个阶段,乡村高度组织动员起来,不仅为城市工业提供源源不断且往往没有回报的资源积累,而且进行内部建设,将人多地少形成的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典型是兴办教育、医疗。第二个阶段,通过恢复家庭经营,释放农户内在生产积极性,从农业中释放出大量农村劳动力,先进入乡镇企业后进城务工经商,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第三阶段,越来越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农村出现了老龄化、空心化。这个阶段的农村不仅为缺少进城机会的农民提供了与土地结合起来的收入、就业、意义,而且为进城失败农民保留了返乡退路,从而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应对各种危机的回旋余地。第四阶段,中国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有能力建设一个更加美丽的乡村,乡村复兴就有可能。
中国的前途决定乡村的前途,乡村的前途系于中国的前途。正如中国现代化决定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系于中国现代化。中国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包括城市和乡村,也包括科技、工业和农业。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意思是要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等等。其中任何一个部分没有实现现代化,都很难说中国实现了现代化。同时,中国现代化内部各个部分之间并非齐头并进、等量齐观的,而是有主次先后的。当前阶段,中国现代化的重点和关键显然在城市,因为城市为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间。从产业上讲,当前中国产业主要且越来越集中到二、三产业上,尤其集中到具有显著国际比较优势的中国制造和突破西方"卡脖子"技术上,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仍然是要为缺少城市就业机会的数以亿计农民弱势群体提供收入、就业等保障,而不只是提高农业效率。正是由于不怎么现代的农业为数亿农民提供了保障,城市现代化才有空间,中国现代化才有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国在发展中才不会因为政治社会不稳定而功亏一篑。
一直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不再需要兼顾解决农民问题的农业现代化才有可能。2035年基本实现的现代化仍然不是高水平的,甚至仍然是不稳定的,因此就需要有进一步发展。直到205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才开始进入强富美乡村振兴的新阶段。这个阶段也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乡村是一个复合体,在当前的中国,乡村同时具有多种属性和特质。依托土地的农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村社集体经济与组织、村庄熟人社会,为仍然留守农村或进城可能返乡农民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的空间。中国农民都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每户都有承包地,有宅基地,在宅基地上建有住房,作为村社集体成员享有集体收益分配权,是村庄的主人。在村庄生产生活,缺少城市二、三产业收入,收入不会太高,致富空间不很大。又因为农村有自然经济,有村社集体,有熟人社会关系,村庄生活成本很低。对于缺少进城机会的农村弱势群体,乡村空间为他们提供了基本保障与退路。
乡村不仅为走不出去的农民提供了保障,为进城失败农民提供了退路,而且为已走出乡村的农村人提供了乡愁、牵挂和魂牵梦绕的家乡。乡村是中国人的牵挂与宗教,落叶归根,入土为安。作为家乡的乡村可以为所有中国人提供人与自然和人与自己内心世界和谐相处的远方。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农耕文化,离不开乡村大地。乡村的前途系着中国的前途。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