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金光大道》是表现新中国农业合作化全过程的经典文学巨构,在支撑起这部文学巨构的众多活灵活现的人物中,最令读者喜爱的自然非首要英雄人物高大泉莫属。
那么,这位令人喜爱的英雄人物高大泉长什么样儿呢?
《金光大道》小说故事主要发生在西元1951年春耕前到西元1955年秋收后,高大泉的年龄从二十九岁到三十三岁,正是年富力强的青壮汉子。对他的长相,小说作者没有进行过专门详细的描述,整部小说只有四次简洁地涉及:
第一次,是土改刚结束后的第一个春耕前,村里三个党员之一的朱铁汉四处寻找高大泉,看见高大泉正用木轮排子车拉着黄土给村西口垫道,他“两只手使劲儿攥着车辕子,套在肩上的纤绳拉得紧绷绷的,弯着腰,低着头,两只大脚蹬在地上,像一头稳健的牛,用力地向前猛走,他那乌黑的头顶和通红的脸上冒着热气,滴着汗珠儿”。
第二次在春耕过后,高大泉的弟弟高二林受漏划富农冯少怀的蛊惑闹分家,高大泉回来得知后一时“懵怔”,但很快调整了情绪,待青年伙伴们前来安慰时,看到他正在院子里劈柴:“他们看着高大泉伏下身子的时候乌黑的头顶冒热气,他们看着高大泉直起腰背的时候汗水在隆起的胸膛上滚动;他们看着高大泉手里的板斧举上天,落下地,一道电闪,一股风啸,深深地穿进树根里;他们看着树根在板斧下颤抖、跳动、裂开了,像地雷爆炸了一般,‘咔巴啦嚓’震耳响, 四处飞溅着木屑和碎片。...... ”
第三次是当年麦收过后的初夏,县委年轻女干部徐萌来芳草地村调查,一时遭受坏人蒙骗、经历一番波折后终于见到高大泉:“徐萌很快地就从拉车人那乌黑的头顶、通红的脸膛、明亮的眼睛和那稳健有力的脚步中,认出他就是高大泉。”
第四次是在次年春节期间,高大泉去参加县委扩大会,对高大泉早有耳闻、因偏听偏信而对他抱有恶感的县长谷新民第一次与他碰面,“见这个风尘仆仆、满脸通红的农民打扮的人,如此津津有味地看文件”,“面前这个外表英俊、透着内在淳朴和精明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跟他脑袋里边那个凭印象凑成的‘高大泉’合为一体”。
这四次涉及高大泉外貌的描述,都是在故事发展进程中,以故事中另外人物的视角进行,反映出不同性情人的不同观察侧重和特征:粗犷的朱铁汉只看到正在奋力拉车的高大泉用着力的两只手、两只大脚,与冒着热气的头顶和脸庞;为高大泉受到“分家”打击而担心的伙伴们,看到他劈柴时冒着热气的头顶、汗水滚动的隆起的胸膛,以及他手里上下翻飞的板斧、他脚下颤抖分裂的树根,由此欣喜地感受到他还是那个精神昂扬有劲儿的“大泉哥”;年轻的知识分子女干部徐萌细心地观察到高大泉那乌黑的头顶、通红的脸膛、明亮的眼睛和稳健有力的脚步,这外貌切合了她幡然醒悟后内心的好感;暗怀着知识分子高高在上心态的谷新民则注意高大泉的“农民打扮”,和似乎与此“不相称”的英俊外表、淳朴又精明的气质,内心诧异。小说作者借这些人的眼睛,简洁而鲜明地勾勒出高大泉的样貌。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次描述中有三次提到高大泉“乌黑的头顶”,三次提到他“通红”的脸庞,显然含着言外之意:中华生命理论指出,青壮年气血充足、调和、禀赋良好、身体健康者,大多头发乌黑茂密、面色红润,可见高大泉是一位精神饱满身体健壮的男子汉。小说作者的确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大地之上,以中华气派写新中国人物。
当然,简洁的长相勾勒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整部小说故事中体现出高大泉的大公无私、睿智精明、思想先进、胸怀远大、爱憎分明等等高尚人格形象,两相综合,就在读者头脑里形成丰富立体的高大泉外貌特征:质朴的庄稼汉,中等个,头发乌黑,面色红润,健壮有力,双眼炯炯有神,处事沉稳,谋事全面,意志坚定,胸怀远大,言行公正无私,富有亲情之爱和阶级之爱,是个外貌英俊气质阳刚的男子汉。从事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先进农民英雄人物,就应该是这样的文学“长相”。
高大泉的“长相”,实际上也是作者要写出的新中国当时的社会精神气质的反映:阳刚、光明、自信、奋发。是新中国当年历史的伟大,造就了小说《金光大道》的不朽。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