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仁,这两天大家一直在鼓励我,说是期待“总结”这个压轴大戏。其实每次我都试图逃避这个任务,因为一是要准备总结则开会就不能开小差,二是带着任务我也就不能轻松地参与讨论,一些热议的话题遗憾没法参加,三是为了这最后的十分钟我得仔细关注和揣摩大家两整天,还难免挂一漏万。
诸位希望以压缩的方式来回顾两天来密集的讨论,以获得关于会议内容的一个浓缩时间胶囊。从哲学上讲,即是试图以“当下化”的方式,来“再现”这期间丰富的概念、话语和经验,这本身是一个艰难的任务,也是一种“加速主义”的期待。
现在,我就以N倍速来回顾这两天来的讨论,作出“如下”总结。
为了增殖,一切都在加速
【值得庆贺的奢侈事情】
本次会议在时间结构和内容安排方面有自己的特征:一是两天的时间,开启了主旨发言 分论坛 圆桌讨论的完整形式;二是我们是不同领域的学者聚集一起,来自不同学科,有做实证的、有做思想的,并且德文兄在安排上还做了穿插交替;三是主题一方面涉及概念、思想、形式、叙事,所以我们有关于法学、赢学、世界想象的讨论,另一方面又涉及经验、实证、质料和敞开性,所以我们关注中国治理、全球南方和区域国别。
概念有了经验不至于空洞,经验有了概念就则不会盲目,世界有了全球南方和中国的生机勃勃的丰富经验,则显得多样而充满希望和可能性。
正如我们在会议邀请函中所说,世界是复杂的、实践是多样的、未来是生机勃勃的,因此理论绝不能是灰色的。我们需要从复杂性世界本身的多样历史与实践出发,对旧的理论与旧世界观的教条保持警惕,“回到事实本身”,透过表层现象、探寻底层逻辑,不断丰富概念与理论之树,关注作为整体的人类命运,反思既有的主流叙事,开启新的世界想象。
两天来我们就这样在一起探讨(erörtern)和研究(untersuchen)。在德语中,前者的词根是“位置”(Ort),后者的词根是底层(unter)和寻求(suchen),提示着我们一起深入事物的位置、场所或境域中,去探寻事物的“底层逻辑”。
人工智能时代,这样的“在一起”探讨尤为可贵。
人过去是城邦的动物,后来成为原子式抽象主体,现在越来越蜕变为符号动物、逻辑动物,语法和文本生成的动物,脱离了大地和经验。在公众所担心的AI奇点时刻到来之前,其实我们并不担心机器会变成人,而是担心人会变成机器。因此,我们仍然选择以肉身相聚的方式探讨问题,不仅通过逻各斯,而且通过情感共鸣和谈笑风生,“在一起”铸造了一个有着具身经验的学术思想共同体。
这是我首先想强调的,我们还能“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奢侈事情。
人类进化史:动物、理性、符号与文本
【时间秩序与实业文明】
在主旨演讲第一节,本次讨论的全部宏大主题悉数登场。
杨安卓首先将我们的视角提升到太阳系时间秩序的层次,月球历法之争背后是时间主权的竞争。这是从太空和天空的视角反观大地上的运作,时间秩序背后既是法权秩序也是空间秩序。白钢将这种双重洞见还原到世界文明共同体与新时代知识体系的构建问题,从天空到大海、从大海到陆地,不同文明之间主导权的竞争,背后是对生命的不同态度的竞争。
生命、空间、法权、时间,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这些主题将贯穿在我们所有的讨论中;正如一开始我们也并不知道,我们这个会议、这个共同体竟然持续了十四年。
李广益指出,关于未来主义的定义和研究,成为殖民与反殖民争夺的最后边疆,我们需要以建构者的身份激活全球南方的经验,去为未来想象提供新的价值和精神动力。刘典回述了人工智能治理中技术加速主义势力和话语及其所造成的复杂局面,以及在效率与公平、安全和幸福的不同需求中导致的治理难题。章永乐通过以福山和特朗普为代表的两种“赢学”的变化,来理解美国霸权从扩张向收缩的转型;而在以“赢”为特征的列国竞争格局中,真正的和平如何可能?方旭由此梳理了从理性主体的协商机制,到机械力学的恐怖平衡等等不同的和平主义理想与现实困境。
各位同仁,加速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趋势与内在特征,它在世界观中是形式主义和目的论的结合,在经济交往方式上是对快速增殖的量化追求,在选举政治和投资操作话语中则是媒体政治中的赢学叙事。归根结底都是对生命、质料,对真实的人的生活和历史过程的蔑视。加速主义的背后,是资本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越发甚嚣尘上,是对时间的争夺与时间的统治,它迫切需要对冲性意识形态和可能的不同道路的选择。
支撑加速主义的“压榨”
由此,刘晨光提出,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其基本逻辑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以处理各种复杂关系,最终驾驭资本力量。
在这样的方向上,桂华提出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的顶层设计和农民农村的自我发展,而不应异化为个体发家致富和资本循环、消化产能的片面需要;仇叶回溯到作为官僚组织和科层制末梢的乡镇政权,揭示其中人、经验和事的鲜活联结和本源性运作。林辉煌提出以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共同富裕这个所谓“不可能三角”的统合为切入点,来构建作为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国乡村学;龚为纲提出通过大数据手段从社交媒体话语经验中梳理西方对华的态度和认知;严鹏指出我们对工业的叙述应传达出“实业文明”的核心价值;钟准回溯中国对外铁路援建的历史与实际经验,以对冲关于海外铁路修建的“帝国主义”论调。
实业文明、实际经验,这又是对形式主义时间秩序及其统治的对冲。加速主义是时间原则对空间原则的统治,是时间秩序体现的计算原则对空间秩序体现的多样化原则的统治,是将作为生命和过程的人,抽象为单一的可计算的可替换的原子式的个人、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的结果。
要解构和反思它就需要回到空间和广阔经验的鲜活之中。
当人类仅仅被理解为实现增殖的质料
【全球南方的鲜活经验】
分论坛一将全球南方的文学、思想和政经逻辑归在一起,正是体现了警惕形式主义、诉诸政治经济学还原,以探寻真实底层逻辑的经验倾向。
在“文学与思想”这节,大家聚焦“世界意识”的生产运作及其意义,分析思想范式背后的不同构建路径。
其中,张静回溯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寻找文学普世性与地方性之间的张力与彼此互动;樊星借助1950年代巴西旅华者的情感体验展现出的文化亲缘性,揭示其对第三世界认同的构建作用;贾岩以印度反法西斯小说为例,呈现未卷入大规模战争的“本地化国际主义”体验的可能性;王渊通过莫桑比克的一战书写,呈现非洲知识和记忆具备重构全球知识和经验的能力;李煜华指出,新中国对刚果的文艺声援运动是对劳动者的国际主义、平等主义教育。
此外,付文广回溯了“亚欧大陆地缘政治体系”作为历史-地理-政治概念的构造脉络,胡翼鹏呈现中国社会学史基于本土实践的另类书写,吴双提出应基于中国实际经验来构建解释中国发展的法学范式;朵悦研究现代非洲知识生产中的科学话语的机制,及其体现的文明等级观念,并指出恰是在与民族独立运动的结合中,它向着抵抗与解放的话语转化。
在“政治与经济”这节,胡睿杨提示了全球南方依附型经济的总体异化困境,以及中国自主革命建设经验的突破启示;赵希雅解构了“东方不守国际法”这一形象的渊源;李旭提出要以政治经济学径路,规避国际法史研究中的时代错置论述。魏帅通过历史比较揭示伊斯兰法从传统到现代的轨迹,李向振报告了对马来西亚左翼党团代表人物国家意识的采访调查,他们两位分别展现了在现代性转型中“囚禁在时间里”的异化的沙里亚法,以及“淹没在时间中”的那些不该被遗忘的运动和道路。
孙誉绮回溯了埃及“经济的创制”背后经济学话语的后殖民主义与资本主义逻辑,强调本土经验的重要性和敞开性;张殷豪和迟宁呈现悉尼大学“政治经济学”运动的过程和逻辑。这两篇文章分别从知识考古和案例展示两个角度,共同揭示出新古典经济学作为片面的、单一的“资产阶级赢学”的局限。此外,尹佳晖呈现了中国在中东欧投资政治风险中所面临的宗教因素,胡晓映以边境互市贸易为内容,梳理跨境贸易的发展与困境。
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经验和生命,这是我们在论述中念兹在兹、反复提及的主题。
各位同仁,法权秩序年会今年已经第十四届了,即使在疫情期间我们也持续关注中国和世界,构成了当代中国最有活力的学术思想共同体。尤其是今年,我们的参会规模前所未有,达到70多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占到了三分之一多,这是我们作为有着具身经验的学术思想共同体,其“生命”和“元气”之所在。
新思想的胜利,不仅是因为在辩论上要“赢”,而且因为青年人的持续加入;对地方性和边缘性新经验的肯定性叙述,对细部的不断关注和重新理解,以及青年学者的广泛参与,将使得我们越来越能形成最有感召力和解释力的自主话语体系。
分论坛二即围绕着“中国经验”的细部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展开。这是我们年会十四年来的“保留节目”。
在“社会深描”这一节,万骏指出出版行业的“中性化”带来了视角狭隘性,需要以“再政治化”激活对现实经验和真正问题的关切;徐文全面回溯了毛泽东基于实事求是和人民需求原则在指导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全面方针;李翠玲指出边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提示我们不应将其作为问题和资源,而应从中看到通向现代化新道路的可能性。此外,刘天元关注到社交媒体在农村居民社会交往中的作用和生态,万书润民回溯了农村公办养老机构的治理路径,李沁怡呈现了政府购买服务中的监管悖论等等。
在“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节,施纯纯呈现民初时期,古德诺提出不能从抽象原则而应从实际条件选择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道路的告诫;吴玉茗以“包邮区兴衰史”为例,呈现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建构和空间整合中的作用。易卓关注多层级政府治理中的技术悖论,印子则探讨诉前调解的社会治理功能与制度前景,尹辉煌关注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曹小雨探讨了人机共生的预测性司法辅助的可能性与问题,王波关注了治理缝隙中城市派出所的运作等。
各位同仁,这些都是中国经验,它是鲜活的全球南方经验中的一部分。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是一种赢学叙事
【历史终结论与时间专制】
在“区域国别研究”这一节,再次体现了我们立足实际经验来探讨底层逻辑的研究方式。
例如吴应娟关注了羽田正等学者构筑以日本为视角的世界史的尝试;全实指出西方的选举和分权体制未能遏止腐败,在反腐上的所谓制度优势本质上是一种“历史终结论的赢学叙事”。林梓通过对加州公投与选举的量化研究探讨代表性困境问题,杨城新研究了英国《已婚妇女财产法》的背景与机制,吕翾详细探讨了空间正义在空间治理中的社会环境、制度基础与不同面向。
这些探讨都表明,那种试图以永恒制度的稳定性来宣告历史终结,消弥人在理性、情感和德性方面的能动性,或者消弥分割的空间以构建单一的公意与胜利叙事,其本质是都是时间专制统治的妄想,体现的是世界历史的单一性、时间秩序的抽象性,对于人类经验丰富性与空间多维性的暴力“宰制”。
此外,在这一环节中秦测皓还回溯了贸易与环境争端中的绿色补贴问题,王欣辰以布鲁塞尔效应的形成、贡献及适用范围的分析为依托,呈现了跨境流动数据的监管与立法问题;张叶东关注碳排放数据跨境流动中的规制困境,刘懿阳探讨了跨境数据规则中的中美权力博弈等。
马克思早就提出,商品交换本质是抽象的量化时间的交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上是对时间分配的争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及其不平等关系,因此也体现着时间的争夺、时间的分配、时间的统治,以及归根结底对生命的剥夺。
资本主义制度的等级结构
在世界市场中,货物、数据,以及最终时间的交换和分配,会随着不同主体产业实力的变化而变化。在当前变局中,原来支撑性的大国协调的机制正在重构,全球时间的分配机制和时空秩序的构建因此正在面临重大调整。在实力下降的条件下,守成大国面对新兴大国,只能以“吹牛”和ppt政治的方式寻求“再次伟大”。
【赢学叙事与加速主义意识形态】
于是在最后的“圆桌讨论”环节,我们进入关于“赢学”叙事讨论的高潮。
“䊨学”这一名称兴起于网络话语,在此我们或可暂时命名为“winlogy”,以指称一种肯定性叙事。这种叙事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人类作为理性存在者,其实践根本上奠定于“三段论”对行动的指引。某种意义上,每个人、每个共同体,都需要一种自我肯定性叙事才能开展行动。正如大家来开会,最后都期望获得一个胜利的“总结”。
但有实事求是的总结或者科学的赢学,也有吹牛或阿Q式的欺骗赢学。在此提醒因为看到“嬴学”标题而在今天来到现场旁听的各位同仁,我们务必对此正本清源。
白钢首先抛出主题,指出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振作与中国的“赢学”不强正相关,对中国实力的系统性低估恰恰因为我们“没有实事求是”。随后我们讨论了种种不同形式的嬴学,包括魏南枝的“赢学神学”、杨博文和余亮的“赢学阐释学”,甚至傅正、马逸凡、潘妮妮等还以印度、日耳曼和日本为例,呈现出某种解构式的“嬴学操作指南”。
期间德文兄很中肯地指出,正面的“赢学”也可以基于科学和辩证法,新中国以科学和实事求是作为治国原则,新中国的“赢学”是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殷之光进一步以毛泽东的政治叙述为例,提出基于中国经验、充满真理力量、指引广大人民的“实践社会主义赢学”。
越拧越紧、越拧越紧
各位同仁,西方中心主义的赢学,过去有种最常见的做法,便是将发展问题上升为文化问题,甚至种族问题,将“存在”问题上升为“本质”问题。有些人无论如何都向来是赢家,而我们无论如何都会是最大输家,就总是得深刻反思自己的劣根性。有些人不用工作却可世界各地去度假,而打工人在加速内卷中却处于持续加强的生存焦虑中。资本主义的螺丝越拧越紧,不平等和奴役被包装在形形色色冠冕堂皇的赢学叙事中。
这种时间的统治和加速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时代的思想课题,折射着时代的危机,需要我们不断去检省和解构。
在精致而平庸的学术评价体系主导的加速主义时代、内卷时代,我们必须在一起汇聚成一个学术思想共同体的具身存在,真开会、开真会,关注类似这样的能打动人心的真问题,将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文明和道义基础、将全球南方的丰富经验和生存处境,带至概念和话语,打破思想钢印,不断生成新的知识、新的意义和叙事。
这种学术思想工作,不是“文本生成”式大模型可以替代的,而必须是有着具身经验的学术思想共同体的“意义生成”。文本生成,这种形式主义的机器写作越是泛滥,人的价值和独特性就越是萎缩、人的个体经验和体验就越是无足轻重,我们就越是容易落入加速主义时间统治的罗网中去。
电影《时间规划局》:在时间加速中无处可逃
在本次研讨会开场时,贺雪峰老师指出,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应该是思想野蛮生长的时代。注意“思想”“野蛮”“生长”,这些关键词共同指向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指向融汇“经典”和“经验”的咱们武大社会学院的“双经驱动”原则,指向深入探讨、广交朋友、谈笑风生,“呼啸着奔向田野”,去激发学者的充满生命元气的文化使命和时代担当。
从天空反观大地,立足海洋和陆地的交错,立足全球南方的经验,立足每个个体真实的生命过程,去展望未来、筹划思想,这将是我们这些学人,在形式主义、加速主义鼎沸的时代,领受的不可避免的思想使命。
思想的可能性与真理的力量,就在我们这种有着具身经验的学术思想共同体的持续中。生命之有限、事业之无穷,但是我们会前赴后继,让我们去正视不可浓缩的时间和不可折叠的经验,我们不仅要赢,还要注意赢的过程、嬴的姿势,我们将以我们的奋斗,将以我们“在一起”这样的共同的生命过程,去致敬所有真实的作为生命和奋斗者的“人”,去致敬1949之前,也致敬2049之后!
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