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孙冶方就是塞里斯的“利别尔曼”

发布时间:2025-07-13 09:17:22

  价值究竟是历史范畴还是永恒范畴?直到今天为止还存在争论就已经够荒谬了。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志一定都会选择历史范畴。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国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孙冶方先生却主张[价值是存在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中的历史范畴。]

  为何会有这种怪异的逻辑呢?他给出的理由是[价值是物化在产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本身,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反映着社会化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因而是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所共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价值的量的规定性即“价值的大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但价值的质的规定性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这种凝结必须通过商品交换关系才能实现。

  可是价值作为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的本质,为何非得把社会必要劳动这种一般性同价值这种特殊性混为一谈呢?但是孙冶方又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价值即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不再表现为交换价值。因而交换价值才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可见他试图以此论证价值可脱离商品交换存在。但这一推论自相矛盾,若价值“不再表现为交换价值”,则其作为“交换价值的基础”的存在意义已被消解。“价值”作为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其存在以“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为前提,当交换价值消失时,价值本身也随之消失。

  显然孙冶方把价值当作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时,就已经偷换社会化大生产的技术共性与商品经济的制度特性,将技术层面的共性等同于价值范畴的存在基础。这不正是价值范畴从“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偷换为“一切社会化生产的永恒范畴”了吗?这正是在消解价值范畴的历史性,鼓吹“价值规律万岁论”,可是他却不承认这点,在他写的《价值规律的内因论和外因论———兼论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一文中是这样说的:[有的同志称我主张价值规律万岁论。理由是说:价值是历史范畴,而我却把它变成了永恒范畴。这完全误解了我的观点。我一直认为,价值是历史范畴,它反映着社会化大生产中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结合前面来看,孙冶方的这个辩解是如此的苍白无力,孙冶方的核心申辩可归纳为两点:

  其一,价值范畴本质上是"历史范畴",其存在与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直接相关;

  其二,将价值视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并不等同于主张其“永恒存在”。

  可是这一辩解的关键预设在于,社会化大生产中的社会关系具有超越特定经济形态(如商品经济)的普遍性,价值范畴作为这种社会关系的反映,因此具有历史延续性。从而把价值归结为社会化大生产,然后又把共产主义社会也说成是商品经济。那么孙冶方口口声声说自己没有把价值当作永恒范畴的辩解就不攻自破了。

  更为糊涂的是,他认为价值形式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而价值却不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这就更能证明,他就是把价值本身说成是脱离商品交换关系存在,这正是将价值的“社会关系本质”偷换为“超历史的技术属性”。

  若价值形式是商品经济特有的,那么它必然服务于价值的实现;若价值本身可以脱离商品经济存在,那么价值的实现就不再需要价值形式,这直接否定了价值形式存在的必要性。  从历史运动来看,价值的概念即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本身就是价值形式的抽象结果。马克思指出过,价值形式不只是要表现价值,而且要表现一定量的价值,即价值量。价值的量必须通过价值形式的量的比较,也就是上衣与麻布的比例来表现,离开价值形式,价值的量将失去客观的计量基础。

  孙冶方修正主义主要表现为什么呢?最主要的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下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被无限扩展。价值规律的核心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若价值范畴被泛化为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产物,则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将从商品经济扩展至一切社会化生产领域,也就是实质上取消计划经济中的产品分配。例如,在计划经济中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劳动报酬,本质上仍在运用价值规律的逻辑,尽管形式不同。这也是很多修正主义依据他的观点来为资本主义复辟打辩护和制定政策。

附:百度百科关于利别尔曼的基本信息汇总

  利别尔曼原苏联经济学家、教授。在60年代初提出以利润为主要杠杆管理苏联国家所有制企业。

  核心改革主张

  ‌利润指标替代行政指令‌:建议国家仅保留产量/质量/交货期三项指标,企业通过盈利指标自主制定生产计划。‌

  ‌物质激励创新‌:建立利润与奖金直接挂钩机制,允许企业根据盈利水平按比例提取奖励基金。‌

  ‌价格机制改革‌:主张采用生产价格体系,允许新产品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定价。‌

  实践进程与影响

  ‌赫鲁晓夫时期试点(1962-1964)‌

  乌克兰服装厂等试点企业产量提升18%,但遭遇官僚体系抵制。‌‌

  中央部委裁撤引发地方保护主义抬头,经济行政区效率低下。‌‌

  ‌勃列日涅夫时期全面推行‌

  1965年柯西金改革确立'新经济体制',将利润指标纳入计划体系。‌‌

  1973年工业部门全面实行'谢基诺试验',通过利润考核裁员增效。‌‌

  理论争议与局限

  ‌意识形态批判‌:被指责为'与资本主义调情',违背剩余价值理论基本原则。‌‌

  ‌执行异化‌:企业为追求利润虚报数据,产品质量普遍下降。‌‌

  ‌体制困境‌:未触及所有制与计划定价体系,最终导致'没有市场的商品经济'怪圈。‌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