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强村公司强村有术
走进新干县七琴镇琴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钱塘竹荪基地,一株株雪白的竹荪破土而出,如撑开的小伞。村民采摘、分拣、装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幅生动的乡村振兴图景,正是新干县创新探索“1 N”强村公司模式结出的硕果。
为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近年来,新干县探索建立以乡镇强村公司为龙头、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参与的“1 N”发展新模式,通过党建引领、村企联动、政策赋能,有效扭转了农村集体经济“小、散、弱、难”的困境,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党建引领破“小”:抱团发展聚沙成塔
面对全县134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普遍存在的体量小、底子薄、经营能力弱、增收路径窄等难题,新干县坚持党建引领、试点先行,推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实现集体经济整体提升。
七琴镇率先“破冰”。2024年,该镇党委牵头整合全镇15个行政村力量,组建镇级强村公司——琴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各村集体资产资源实行统一代理运营、联合经营。一年过去,公司创造利润达180余万元,15个村经营性收入全部突破20万元,带动群众增收超500万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今年,新干县将七琴镇强村公司的经验作为基层党建改革重点项目在全县推广。截至目前,13个乡镇已全部注册成立强村公司,通过“抱团发展”“飞地发展”模式,将分散的“沉睡”资源做活做大,实现了“加法”整合、“乘法”增效的蝶变。
热潮,在新干大地上持续涌动。
村企联动破“弱”:能人引领链式发展
为补齐农村基层经营能力不足的短板,新干县创新构建“强村公司 致富带头人 农户”“龙头企业 强村公司 农户”等多元利益联结机制,让强村公司成为外接市场、内联农户的关键枢纽。
在位置偏远、产业薄弱的桃溪乡,乡党委于去年9月整合7个村资源成立绿韵桃溪农业产业公司,立足本地传统的菌菇产业,采用“致富能人 产业联盟”模式,与乡土能人邓伟的菌菇企业深度合作。双方约定“五年保底收益 按股分红”,仅一年多时间,已建成现代化菌菇大棚和冷库,菌棒规模达30万棒,年产量10万公斤,年产值超200万元。
在沂江乡,当地政府牵头成立沂兴强村控股发展有限公司,整合全乡种粮大户的农资需求,通过与厂家谈判压低价格,对采购的农资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农户用上“放心肥”。同时,邀请农业专家为农户开展农资使用培训,帮助农户提高种植效率和农作物产量。目前,全乡已有80%以上的种粮大户通过强村公司采购农资,累计为农户节省成本超20万元。
新模式的示范效应,正释放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政策赋能破“散”:精准滴灌激发活力
针对涉农资源分散、效益难聚的问题,新干县打出政策“组合拳”,出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强村公司发展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整合乡村建设、以工代赈、农机服务、林下经济、金融保险等项目资源,向强村公司倾斜,构建“政策助力、项目支撑、自身造血”的发展格局。
政策红利迅速转化为发展实效。荷浦乡堎头村依托政策支持,注册成立荷沃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68万元购置农机设备,建立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政策的精准赋能效应持续显现。大洋洲镇注册成立青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对接该县盐化工业城企业,签订长期劳务派遣及农产品供应协议,先后招聘工人72名,开发水面养殖40亩,展现了政策引导下强村公司拓展业务的多元潜力。
“强村公司成为激活乡村资源要素、链接广阔市场、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的核心引擎和关键抓手。”新干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县以“1 N”强村公司模式为核心的系统性改革,正推动全县产业布局优化、产业链条延伸和资产资源高效盘活,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李福孙 尹芬芬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歆(李歆)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