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马克思视角下的美国"大而美法案":资本的盛宴与人民的代价

发布时间:2025-07-06 10:17:54

  当美国国会以微弱优势通过所谓的"大而美法案"时,全世界都在见证资本主义制度在新时代的又一次自我调整。这个看似宏大的政策包裹,实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财富重新分配游戏,只不过受益者和承担者的身份已经提前确定。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国家从来不是超阶级的存在,而是统治阶级管理其共同事务的工具。这一点在"大而美法案"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当政客们高调宣传要为"美国家庭"减税5000美元时,我们必须深入思考这些钱究竟从何而来,又将流向何处。法案的核心内容是将2017年的税改政策永久化,这意味着对企业和高收入阶层的税收优惠将从临时性措施变为制度性安排。按照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实现财富积累,而这个法案实际上是在国家层面为资本家减少了向社会上缴的部分剩余价值,让他们能够保留更多利润用于进一步的资本扩张。然而,任何政策都不是无成本的。当我们仔细审视法案的资金来源时会发现,所谓的减税红利主要来自于对公共服务的大幅削减。医疗补助、食品援助、教育资助等社会保障项目都将面临压缩,这实际上是让整个社会,特别是工人阶级和贫困人口,为富裕阶层的税收减免买单。这种零和游戏的本质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分配的根本矛盾。更值得关注的是,法案对清洁能源补贴的大幅削减反映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在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人类共同挑战的时代,清洁能源技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但是,既得利益集团出于维护传统能源产业利润的考虑,人为地阻碍了这一进步。这恰恰印证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当先进的生产力与落后的生产关系发生冲突时,后者往往会成为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来看,法案中关于州及地方税扣减上限调整的条款最为露骨。将扣减上限从1万美元提高到4万美元,主要受益者显然是那些拥有高价值房产、缴纳高额地方税的富裕阶层。这种政策设计毫不掩饰地体现了美国政治制度的阶级属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汇款征税这一条款明显针对在美移民群体,这些往往是从事最辛苦、最危险、报酬最低工作的劳动者。法案中关于边境安全的巨额投入更是耐人寻味。计划建造数千英里边境墙,大量增加执法人员,设定每年遣返百万人的目标,这些措施背后反映的是统治阶级转移国内矛盾的经典手法。当经济不平等加剧、社会问题凸显时,将公众注意力引向外来移民成为了屡试不爽的策略。同时,边境执法产业化也为相关利益集团创造了巨大的商业机会,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私人监狱运营,都将从中获得可观利润。

  这种现象在帝国主义发展史上并不罕见。当内部矛盾加剧时,帝国主义国家往往通过强化边界控制或对外扩张来缓解压力。法案中对军事预算的大幅增加正是这种帝国主义本质的体现,它反映了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帝国主义国家的政策必然性。从更深层次来分析,这个法案反映了美国资本主义面临的结构性危机。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危机,而生产过剩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这又源于财富分配的极度不平等。当富人通过减税获得更多财富时,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些财富往往流向金融投机而非实体经济。而普通民众由于公共服务削减导致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能力进一步下降,最终形成有效需求萎缩的恶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法案的实施需要提高债务上限5万亿美元,这实际上是用未来的财政资源为当前的政策买单。这种做法将当前统治阶级的税收负担转嫁给了未来的纳税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劳动者。虽然信用制度能够暂时缓解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种矛盾最终会以更加剧烈的形式爆发出来。

  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美国不断膨胀的国债规模正是这种金融化的表现,也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积累的结果。当实体经济难以提供足够的投资回报时,资本必然转向金融领域寻求利润,而政府债务恰恰为这种金融投机提供了"安全"的载体。法案的宣传话语也充满了商品拜物教的色彩。政客们用GDP增长、就业创造等技术性指标来掩盖背后的阶级利益分配关系。但是,GDP的增长并不等同于普通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业的增加也可能只是低薪、临时性工作的增加。真正的问题在于,只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关系不改变,剥削的本质就不会改变。这种政策取向还体现了统治阶级的短视性。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他们宁愿牺牲长远发展来换取短期收益。对清洁能源的打压、对公共教育的削减、对基础科研的忽视,这些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为某些利益集团带来好处,但从长远来看必然会削弱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然而,历史的发展从来不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政治制度和政策都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个"大而美法案"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为美国统治阶级带来一定好处,但它加剧社会矛盾、阻碍生产力发展、破坏生态环境的做法,必然会引发更大的社会反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始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种政策的本质时,当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变革的力量就会从量变走向质变。因此,我们应该以清醒的头脑和科学的态度来审视这个法案,既要看到其阶级本质和历史局限性,也要认识到其中蕴含的矛盾和危机因素。只有通过深入的分析和广泛的启蒙,我们才能为建设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积蓄力量,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智慧。

  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而停止前进。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