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呼吁大学校园向公众开放的微博话题前脚刚登上热搜,旋即被上海交通大学学生遭校外人员殴打事件的讨论所覆盖。。
胡锡进迅速表态,“坚决支持上海交大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和为维护学生合法权益采取行动”,但仍坚持认为,“交大发生的事件不应被当做大学校园有必要对社会封闭的证据”。
从校外市民的便利角度出发,笔者当然认同大学校园开放的理念;然而,站在在校学生的立场,他们真心支持开放校园的比例恐难乐观。以北大、清华坚持预约制为例,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应对商业化研学机构的无序冲击。这些机构以游览名校为名收取高额费用,提供低质服务,同时大规模组织游客涌入校园,导致人满为患,严重干扰教学科研秩序。
胡锡进称,“如果说开放校园意味着增加一些管理成本的话,我认为增加的这部分成本应被视为正当的。”
站在“自由、开放、包容”的道德高地,此言固然正确,却显得过于轻巧,忽视了现实的复杂性。。
关键在于,所谓“增加管理成本”的实际承担者是谁?它意味着校园保安、环卫等基层岗位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必然提升。那么,这部分被胡锡进视为“正当”的成本增加,其代价将由谁来支付?校方是否会因工作量的剧增而相应提高这些人员的薪酬?
众所周知,许多高校通过采购招标,将保安、保洁等服务以固定价格打包给第三方公司,后者再雇佣成本更低的临时工。因此,答案不言而喻:增加的管理成本,最终将转嫁并体现为底层劳动者更繁重的工作负担与不变(甚至更不稳定)的报酬。更令人忧虑的是,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责任往往被推卸至这些“临时工”身上。
胡锡进此次的校园开放呼吁,不禁让人联想到他前年对“安检过度普及”的炮轰。
然而,其批评安检的言论发表不久,多地即发生地铁暴力伤人事件。更为讽刺的是,在炮轰“过度安检”仅几个月前,他还曾指责过“安检人员是不是睡着了”。
作为通勤乘客,笔者同样理解高峰时段安检带来的不便。对于那些“运气一直很好”、未曾遭遇安全威胁的人而言,胡锡进的“炮轰”自然容易获得共鸣。
然而,个人的“运气”能否永远很好?自称“复杂中国”报道者的胡锡进,对真实国情不该如此生疏吧?
当然谈及安检和校园封闭,笔者亦怀念二十多年前的大学生活:天安门广场可自由进出观升旗、瞻仰纪念堂;京城高校多可自由出入访友交流;市民亦可到校园绿地散步、操场锻炼,彼时并未引发大规模乱象。反观今日,我们似乎陷入某种“以邻为壑”的困局——信任缺失,壁垒丛生。这不是人们的杞人忧天,而是从大量案例观察到的事实。
面对此局面,每个人真正需要深思的是:“以邻为壑”、普遍设防的局面是怎么造成的。任何脱离现实复杂性的、仅凭道义制高点发出的“开放”或“取消安检”呼吁,都不免流于廉价的“口嗨”。
保守派固守现状的思维固然值得警惕,但自由派所倡导的“自由”是否就天然正确?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一个根本性原理:真正的、普遍的、实质性的自由,唯有在消灭阶级和阶级剥削的制度后方能实现。只要阶级剥削存在,社会就必然建立在一部分人强制性地无偿占有另一部分人劳动的基础之上。这种制度性的强制,不仅从根本上剥夺了被剥削阶级的实质自由,更是催生社会一切不平等、对立与冲突(包括“以邻为壑”的危机)的根源。
因此,回避这一根本性的阶级矛盾与剥削现实,自由派所鼓吹的“自由”与“开放”,其实际效果往往并非真正的福祉共享,而可能沦为将治理成本与风险向底层转移的机制,诱导底层民众在有限的生存空间中相互挤压与指责。这种缺乏制度性保障和资源重新分配支撑的“自由”呼吁,本质上仍是廉价的空谈。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