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形态,由于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种公有制,使得许多人对其产生了诸多误解,以至于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无政府主义者不就有一批人因此主张倒退回原始社会吗。马克思主义认为原始公有制必然转变为私有制,这一论断曾让我感到十分迷惑,我想:好好的公有制怎么就必然变为私有制了呢?其实不然,原始公有制的局限性极大――这经常被资产阶级用“人性论”解释。下面我们一起通过云南的摩梭族的母系社会来看看原始公有制究竟是怎样的。
摩梭族的社会制度(或者说习惯与传统?)
摩梭族的基本社会单位是一个母系氏族(摩梭语称“日社”)。他以同一母系血缘成员为基础,包含外祖母、母亲、姨母、舅舅、姐妹兄弟及孙辈等,排除父系成员(如父亲、丈夫)。整个氏族通常达十几至数十人,极少分家。
所有同辈的女性长辈皆称“阿咪”,男性长辈称“阿乌”。孩子由多位“阿咪”共同抚养,而非谁生谁养,经常分不清生母是谁。财产按母系继承,家庭资源共有共享。氏族首领由最年长或能干的女性担任(称“达布”),负责财产管理、生产安排及分配食物等日常事物,成员绝对服从。男性以舅舅身份参与氏族,主管宗教仪式、对外交易、社会交往及甥辈教育,但不介入他们姐妹孩子的抚养。
生产劳动方面,摩梭族各尽所能,女性主导农耕、纺织、酿酒;男性负责建房,伐木等重体力劳动、畜牧、经商。值得注意,所有摩梭人都不厌恶劳动,反而享受劳动的过程,觉得劳动是有趣的事情。
摩梭族的婚姻制度是走婚制度,是维系母系血缘纯洁性的关键,并非随意的关系,是受严格规则约束的婚姻形式。男女双方必须有感情基础,一般通过劳动、歌舞集会相识,互换信物。之后男方需向女方家庭“敬锅庄”(祭祀祖先),征得女方“阿咪”的同意。男子夜间潜入女方卧室,通过暗号联络,黎明前必须离开,关系稳定后可公开走访。子女归属女方家庭,生父满月时公开摆酒认亲,承担节日赠礼、孩子教育等义务,但不与孩子同住。
简析原始公有制的局限性
看上去摩梭母系社会还挺美好是不是,共同劳动,按需分配,婚姻自由,家庭和谐。但这可不是历史上的原始社会的情况,摩梭族在现代生产力及其发达的赛里斯(当然,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后之后会更发达),生存压力极低,而最开始历史上的母系社会是处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大环境下的――结果是自然环境承载人口的容量不大。应当注意,母系氏族是由血缘关系为核心的,没有母系血缘的都是“外人”。简而言之,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不同氏族之间大概率会爆发冲突,以至于演变为你死我活的斗争,失败的一方只会死亡,不会被吸纳。
原始社会的确有其美好的一面,那就是公有制,然而其基础是血缘关系,而不是社会化大生产需求的结果。恩格斯说过,“氏族制度的伟大和局限,就在于这里没有统治和奴役存在的余地。”劳动生产率不高,几乎没有剩余产品,战俘也就没用处,就直接杀了,自然也没有奴役了。
以上,可以看出原始公有制相当的排外,具有狭隘性。当生产力达到了可以累积剩余产品的地步后,氏族就必须考虑该如何分配那些多出来的产品了。起初,氏族还是依据传统行事,但是有了个变化,战俘不再全部杀掉,而是把他们奴役起来,为自己的氏族集体无偿劳动。没错,最初的奴隶诞生了,只不过是氏族全体共同所有。原本的氏族内部虽然仍平等相处,但已经开了通过剥削和压迫他人以获取更大的、不正常的利益的口子了。长此以往,难免会有人想将这种剥削得来的产品由自己独吞,而不是和氏族成员“共享”,氏族中的每个成员就这样渐渐被这种扭曲的关系异化了,之后私有制的产生也就不奇怪了,阶级矛盾超越了血缘关系,氏族本身也不是平等的了。
原始公有制是人类在生产力在极为落后的条件下,为了生存而抱团取暖形成的,而血缘就是很自然的抱团的根据,因此不可避免的具有封闭性、排外性。若是把氏族看成一个单位,从氏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看,他们已经在按私有制的模式相处了,尽管氏族内部实行公有制。氏族社会的这种封闭性决定了他无法容纳更多生产力,而私有制确实打破了这种封闭性:生产技术、分工等按地缘关系流传和展开,而不是局限在血缘关系里,简而言之,生产更加集中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当然,也带来了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超越了以上局限性的
必须注意到,原始公有制只是最低级的公有制,他依赖血缘共同体,而非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社会主义公有制不是简单的回归原始模式,而是在高度发展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对其合理因素进行扬弃,形成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新型公有制。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马列毛主义者斗争的目标。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