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肢体残疾人,我出生于1949年2月,是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
在我出生以后的第十个月,我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从此,我的左下肢就失去了其好多的功能,既不能奔,也不能跑,只能吃力地跛行着走。
听我妈说,我二岁时,姨妈曾经抚摸着我的软弱无力的腿,怜悯地说,脚不好,长大了怎么办?今后只有给他买一套擦鞋工具,让他上街给人擦皮鞋。
当然,我日后的命运,并不如我的长辈所担忧的那么的糟糕。
中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在一家生产口琴的国营企业工作,因为工厂的工作很稳定,所以我至少衣食无忧。
后来,经自学考试,我从一个口琴厂的工人,成为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律师。一个本来应当接受他人援助和需要得到他人照顾的残疾人,却成为了一个有权接受当事人委托,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拥有律师执业证书的专职律师,甚至,在这以后,我还开设了一个以自己的姓名命名的上海孙正杰律师事务所。
我今年已经七十六岁了,但我仍然战斗在律师工作的第一线,还继续在人民法院参加法庭的庭审活动,以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
每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我总会自豪地认为,我的这一辈子没有虚度年华,没有碌碌无为,我的这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努力的一生。
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我之所以会这样地发愤图强,超越困难,以致最后能够手握命运之舵,成功地驶向了自己心中向往的彼岸,是与一本书、一个人,以及那本书中的主人公的那一小段的内心独白,须臾不得分离的。
这本书就是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个人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
奥斯特洛夫斯基是前苏联的一名红军战士,他亲身经历了前苏联的十月革命时期、国内战争时期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这三个最为艰难的岁月。在战争和战后的建设中,奥斯特洛夫斯基以其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克服了疾病和伤痛所带给他的一切困难,且始终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尽现了他的钢铁一般的意志。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是他从来不曾放弃过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就是在奥斯特洛夫斯基已经处于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极其恶劣的身体状况下,靠着顽强的毅力,坚持地创作出来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叫保尔。由于作者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塑造保尔的,所以保尔的原型,就是作者本人。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形象地为我们写出了这个特殊年代的青年人的时代精神。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最早是在1932年12月,由前苏联的《青年近卫军》杂志社出版。这部小说的最早的中文译文,是在1942年,由梅益翻译,上海新知书店出版的。
小说出版至今,尽管已经快接近一个世纪了,但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和他笔下的保尔,却一直在激励着无数个读者。
我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小学五年级时,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
在我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奥斯特洛夫斯基,或者说,他笔下保尔,既是我最早的楷模,也是伴随着我一生的,且能够一直给予我以精神鼓舞的偶像。
小说中的由作者通过叙述保尔头脑里的思想意识,而写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的那一段保尔的内心独白,则是我一生的座右铭。
每当我的人生遭受挫折,进入逆境,或者陷入低谷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一段保尔的内心独白,总会反复地回旋在我的脑海内,且久久地难以散去,从而致使我不断地战胜困难,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直至走出逆境。
作者叙述的这一段保尔头脑里的思想意识,是出现在作品的第二部的第三章中。保尔的这一思想意识是保尔在烈士墓前产生和形成的。
当时,保尔因为疾病和伤情,已经在家乡疗养了一段期间。在他终于“跨过死亡的门槛”,准备前往基辅,投入新的岗位的前一天,保尔再一次地来到了家乡的这个坐落于“小城的边缘,寂静而冷清”的,且令人悲痛的“埋葬烈士的墓地”。作者写道:“就是在这里,在这空旷的广场上,瓦莉亚和她的同志们被绞死了”。“同志们就是在这里英勇就义的。他们为那些出生即贫贱、落地便为奴的人能过上美好的生活,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这块“散发着潮湿的泥土气息”的墓地,“保尔慢慢地摘下了帽子。悲痛,巨大的悲痛,充满了他的心”。
就在这时,作者通过文字的描写,写出了保尔的深邃的头脑内的思想意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要抓紧时间赶快生活,因为一场莫名其妙的疾病,或者一个意外的悲惨事件,都会使生命中断。”
紧接着这一段内心独白,作者又深沉地写道,“保尔怀着这样的思想,离开了烈士墓”。
保尔的内心独白,绝对是震撼人心的!就拿我来说,我是在六十多年以前,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但是我一直没有忘记这段话,只要一想到保尔的这一段内心独白,那么直至今天,在我的心中还会有明显的震感。
曾经的致使我能够从一个工人,转型成为一个律师的那一场自学考试,发生在1982年。也许那个时候,我还年轻,也许那个时候,距离我第一次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期间,还算短暂,只有二十年,所以保尔和他的这段内心独白,对我的震感,较之今天更为强烈。我不会忘记,正是保尔和他的这段内心独白,支撑着我度过了那一段最为艰难的自学考试的岁月。
我是通过法律专业的自学考试,而取得了毕业证书的。在取得毕业证书后,我又参加了1988年的全国律师资格考试,从而,又取得了律师资格证书。
当时的我,已经结婚,女儿才三岁,家中尚有大量的家务活,需要我来处理。同时,我又是一个工人,工厂尚有指定的生产任务,需要我去完成。我只有在妥善地处理好家庭和工厂的事务以后,才能够利用其中的挤出的时间,来完成自学考试的学习任务,从而也就不得不致使我,每天总要学习到深夜。在这段期间,我所经受的艰难和劳累,数我一生之中,最无与伦比的。
后来,尽管我已经取得了律师资格,但是我还不能成为一个律师。因为要成为一个律师,还必须进入律师事务所。然而,要进入律师事务所是很难的,其难在“编制”。当时的律师事务所都是由国家办的,律师属于国家干部的编制。我只是个工厂的工人,我不能够从企业直接进入国办的律师事务所。
对此,我只能耐心地等待着机会,等待着能够进入律师事务所的机会。然而,我怎么也不曾想到,这个等待,居然等待了整整的七年。1995年,我终于进入了律师事务所,一个合作制的律师事务所——上海求实律师事务所。
因为在律师行业的改革中,又产生了一种新的合作律师事务所。合作律师事务所不是国家办的,而是民营的,其工作人员,包括律师,不属于国家编制,不是国家干部。有了合作律师事务所,就使得像我这样的隶属于企业编制的人员,可以进入律师事务所。
不管是当初自学考试期间的艰难和劳累,还是后来的整整七年的等待,致使我始终拥有坚韧毅力,且永不言弃的,就是保尔和他的那一段内心独白。因为那时的我,像保尔一样,不愿意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愿意为卑鄙庸俗而羞愧,只有理想和信念,才是自己的唯一追求。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