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湾改编后,毛教员率领工农革命军于1927年10月走上井冈山,开始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艰辛历程。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教员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第一支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在井冈山根据地,我党和红军担负着开展武装斗争、深入土地革命和建设根据地的重大任务。围绕这三项任务,我党在军内外开展了广泛的思想意识灌输。
01
军队中的信念和纪律教育
1.革命理想和信念教育
大革命失败后,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部队被迫从城市转向农村,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在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党内外一些人对于革命前途感到困惑,甚至提出了红旗究竟能够打多久的疑问。
为此,从1928年到1930年春,毛教员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思想,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指明了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方向。同时,在红军中和党内,通过讲话、开会、上课等形式,普遍开展毛教员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宣传和形势教育,坚定了广大党员、干部和战士对中国革命胜利的信念和信心。
2.军队纪律和任务教育
在井冈山根据地创建过程中,最初的人民军队存在着旧军队的不良习气和思想作风。为处理好军队内部和军队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初上井冈山时,毛教员提出了“行动要听指挥”“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打土豪筹款要归公”三大纪律后来又提出了六项注意和八项注意。纪律教育既是军内教育,也是对群众的宣传。通过军队纪律约束,密切了红军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毛教员还规定了军队的三大任务: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明确了红军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这一建军宗旨,红军既要承担打仗的任务,也要做中国革命的宣传者和组织者。这使红军与旧军队彻底划清了界限。
3.宽待敌军俘虏教育
如何对待敌军俘虏,是我党在军事斗争中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毛教员为部队制定了宽待俘虏的政策:一是对俘虏不打、不骂、不杀、不虐待、不歧视、不搜腰包,在政治上、生活上与工农革命军官兵享受同等待遇;二是对他们进行革命教育,实行去留自愿的原则,愿留下来参加革命的予以欢迎,愿走的发给路费表示欢送;三是对俘虏中的伤病员给以治疗。通过不断宣传教育,部队养成了宽待俘虏的习惯,不仅起到了瓦解敌军的作用,还有效地壮大了人民军队。
02
改造地方武装与发动群众
1.深人农民群众进行土地革命政策教育
毛教员率部进入井冈山后,亲自率领战士在街头巷尾向群众宣传穷人要革命的道理。他们刷写标语,宣传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同时挨村逐户开展宣传,访贫问苦,并多次召开群众大会。毛教员亲自登台演讲,用通俗易的语言,深人浅出地讲明革命的道理,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在开展土地革命的过程中,党将“没收一切土地”的口号改为“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的口号,并制定了依靠雇农贫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消灭地主阶级的土地革命路线,将正确的土地政策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群众,极大地激发了根据地翻身农民的生产热情和革命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参战,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2.团结教育地方武装
毛教员率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时,袁文才和王佐领导的地方武装打着“农民自卫军”的旗号,分别驻扎在井冈山的茅坪和茨坪。这两支地方武装主要由游民无产者组成,占山为王,具有浓厚的封建帮会色彩。争取他们的转变和支持关系到党能否在井冈山站稳脚跟。毛教员对袁文才、王佐做了深入细致的思想意识灌输,使之对工农革命军的态度逐渐由疑虑排斥转为欢迎合作。最后袁文才王佐主动提出将其队伍编人工农革命军。
1928年2月,经前委批准,成立了以袁文才为团长、何长工为党代表、王佐为副团长的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2团。这支队伍经过团结教育和改造,逐渐成为一支人民军队,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