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跃升”品悟“逆袭”之道(评论员观察)
“横看成岭侧成峰”,视角不同,发展的潜力大不同。站位高、思路宽,方能创造境遇之变
中国经济半年报出炉后,有两则新闻耐人寻味:一是,消费第一城换了,重庆领先上海;二是,安徽超越广东,成为汽车制造第一大省。刻板印象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难以比肩东部。重庆、安徽的跃升,令人赞叹其势头之强,从中也能品悟“逆袭”之道。
“弱”与“强”辩证看。
重庆地貌复杂、地势起伏,架桥需穿山,开道必成坡,是工程建设的不利条件。然而,正是立足劣势、攻克难点,重庆打造出“8D魔幻”的立体交通网,成就独一无二的景观标识,“短板”变“长板”。
再看安徽,不靠海的内陆省,曾经的长三角“旁听生”,被忽略的“包邮区”,换个思路就是长三角链接内陆的“窗口”,是内陆通江达海的“跳板”。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向周边借势,“后进生”成“优等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视角不同,发展的潜力大不同。站位高、思路宽,方能创造境遇之变。
“身位”背后是“错位”。
无论是重庆打造“江崖街洞天”多样态消费空间体系、建成286处“山城步道 特色街区 滨江经济带”消费空间,还是合肥造“整车”、亳州“零部件”、淮南“后市场”等各地协作共筑产业链,找准定位、集零为整都尤为重要。放眼各领域,立足自身特色与优势,错位发展、协同创新都不失为良策。
“谷子经济”成增量,“为一个馆,赴一座城”激活市场,文化与经济共生共荣;在“1小时就可以配到一部手机95%的零件”的珠三角,三链融合畅通“双循环”;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发挥县城连接城市、带动乡村作用,城乡融合推动更平衡的发展……不孤立地看自身,而是以融合之道串联有机整体,发展的春水才会激荡澎湃。
“外”与“内”可转换。
上半年,外国人通过社交平台识“渝”,重庆趁机开通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推出入境旅游奖励政策,入出境外国旅客数量同比增长140%;汽车出口各国,全球最大汽车安全系统供应商在安徽建首厂,大众中国科技公司把本土技术引入产品开发。形象走出去、流量引进来,产品走出去、投资引进来,都是凭自身魅力,以开放姿态对外吸收、于内消纳,体现着“双循环”的价值。
面对全球化逆流、产业链风险,畅通“双循环”,让外部资源流入内部的“蓄水池”,有利于以韧性、稳定性提升发展的安全性、可持续性。为我所用,丰沛内生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外开放,也是修炼内功。
你追我赶的竞逐,描绘中国的活力叙事。
从全国大局看一域。浙江杭州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造宜业宜居之城,超越广东广州,首次荣居全国百强城市第四;河北唐山低碳转型,二产“蝶变”、三产“崛起”,晋级“万亿之城”;各省上半年GDP排行,西部省份表现亮眼,抱团协作实现“1 1>2”……一城一域缘何能“跃升”?新发展理念与实际的巧妙结合,让发展路径更丰富、动能更优质、资源分配更平衡。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密码,主动应变局育新机,就将不断创造发展新局面、新可能。
以国际视野看中国。我国AI技术“开源”,制度体系对接国际,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十一位;优化免签政策“开门迎客”,面对壁垒“拆墙”“交友”,共享机遇与智慧,国际“印象分”攀升;电影、游戏、网文等文化“出海”,手机、家电、新能源汽车等品牌“远洋”,全球软实力提升……中国缘何能持续“跃升”?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以发展“行动力”为世界注入确定性。坚持走高水平开放的道路,勇毅应变开新局,就能持续激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如何继续实现“跃升”?干字当头,实干为要。看准了就抓紧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是朴素真切的道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5日 05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崔 妍)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