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衡水市多样化推进“老帮老”志愿服务 热心“老伙伴”织就银龄互助网
衡水市多样化推进“老帮老”志愿服务
热心“老伙伴”织就银龄互助网
清晨的阳光透过纱窗,照进衡水市桃城区桥东社区常新柳老人的家中,杜俊兰和几位“老友帮帮团”志愿者正在这里打扫卫生。“我们都是街坊邻居,得相互关照。”虽已退休,杜俊兰每周仍坚持走访至少3户高龄老人家庭,85岁的常新柳便是其中一户。
今年以来,衡水市委社会工作部以党建为引领,动员社会力量,选取桃城区桥东社区、武邑县武罗社区等7个社区为试点,推进低龄老人向高龄老人提供关怀帮扶,传递邻里温暖。
“参加志愿服务后,生活更充实了。”这样的反馈让桥东社区党委书记张秀成觉得成立“老友帮帮团”很值。这支平均年龄62岁的队伍,组建了“唠嗑小分队”等5支服务队,20余位低龄老人对接帮扶22户独居高龄老人,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成为现实。
“刘大爷,您的降压药快吃完了,明天我给您捎来。”在桃城区杨树社区,志愿者宋瑞平总是步履匆匆。看望独居高龄老人、陪老人话家常……在杨树社区,像宋瑞平这样的老年志愿者有68人。
杨树社区6000多名居民中,60岁以上老人占15.8%。社区负责人贡振鹏发现,不少退休老人身体硬朗,愿意参与志愿服务,且与高龄老人沟通高效。于是,社区打造“红杨互助”品牌,68位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组成“吾老汇”服务队,划分4个银龄互助网络,由“银龄网格长”联动多方形成“1 N”服务团队,构建起“红色网格 银龄先锋”服务体系,实现服务精准触达。
如何让这份互助热情持续高涨?杨树社区的答案是:创新机制,让爱心循环起来。
杨树社区推出“时间银行 积分兑换”激励制度,配套表彰典型、交流分享等举措,“物质奖励 精神激励”同步推进,并积极链接辖区企业资源,以志愿服务积分换取物质奖励和服务,诸多公益反哺活动,让爱心得以双向循环。
“服务他人还能‘存时间’,将来自己也能享受服务。”宋瑞平展示她的“互助存折”。在这里,每服务1小时积10分,累积的分数可兑换生活用品、家政服务或健康体检等。
7月25日,桃城区沁园社区志愿者曹会芹来到任有芳老人家中,测血压、唠家常。该社区吸纳低龄老人组建党员志愿先锋队等,整合多元力量,构建“乐沁银龄”互助养老模式。目前,11支服务队中有100余名老人参与,实现高龄老人帮扶结对率100%,社区矛盾调解率和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其做法入选全省首批“老帮老”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冀州区湖滨社区打造“银发公社”品牌,利用“双台账”工作法,精准对接供需两端。一方面建立低龄老人“供给台账”,另一方面建立高龄老人“需求台账”,59位“银发公社”志愿者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等形式,为高龄老人提供涵盖助餐理发、代办代购、情感慰藉等十项服务。
此外,冀州区古城社区实施“四步闭环”服务机制,形成“点单—派单—接(办)单—反馈”链条;武邑县武罗社区通过“线上 线下”智慧服务,健全联动机制;桃城区福苑社区组建“七彩银龄”服务队,覆盖养老全场景。
如今,衡水市7个试点社区累计为高龄老人服务1680余人次,多样的“老帮老”志愿服务模式,让“老有所养”与“老有所为”在邻里守望中交融,银龄力量绽放芳华。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