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心愿·桃花盛开的地方 | 热潮持续涌动!全球共谱“桃花歌”

发布时间:2025-08-14 01:11:05

原标题:心愿·桃花盛开的地方 | 热潮持续涌动!全球共谱“桃花歌”

邬大为手写歌词。

甬派客户端记者 廖惠兰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

45年前,宁波籍词作家邬大为笔下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以深情旋律唤醒了无数人对家乡的眷恋;如今,92岁的他,字斟句酌地再为家乡写下新词《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期盼能有知音为之谱曲,唱出美好生活,唱出一个时代的期待和心愿。

为圆邬老这一跨越近半世纪的心愿,7月3日宁波日报报网发起《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谱曲征集活动。

一石激起千层浪,征曲活动引发了海内外音乐爱好者的热烈响应,不仅迅速点燃宁波音乐人的热情,还得到北京、杭州、深圳、广州乃至奥地利、波兰、保加利亚等全球音乐创作者、爱好者热烈响应。

截至目前,近百首好作品,涌进投稿邮箱。一曲跨越国界的“桃花歌”正在奏响。

曲风丰富多元

从传统民歌到AI新声

打开投稿邮箱,多元曲风扑面而来——

民族音乐作曲人将“桃花”意象与人生游历巧妙融合,民歌的悠扬中透着岁月的苍劲;流行音乐制作人以电子合成器营造独特氛围,让通俗唱腔与都市节奏碰撞出青春活力;年轻创作者则大胆尝试AI作曲,借助科技手段生成既不失韵味又充满现代感的新曲调……

“活动的反响与全球音乐人的创作热情,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些风格各异的作品中,最令人动容的是不同阅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创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深情表达。

毛南乐队。

据活动组委会统计,投稿作品涵盖民歌、流行、通俗等多元曲风,既有悠扬婉转的民歌旋律,也有朗朗上口的流行曲调;既有朴实真挚的通俗表达,也有AI辅助创作的先锋尝试。

在演唱形式上,更是丰富多样,独唱、对唱、合唱等形态交织,更让“桃花”的故事有了多样的叙事角度,共同构成一幅跨越地域与文化的音乐画卷。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徐阡寒的谱曲作品,巧妙地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经典的两处旋律融入新作中,作品还得到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原唱蒋大为的点赞:“曲子谱得很好,旋律很美,很有感染力,有记忆点。”

徐阡寒手写稿。

奉化音乐人编曲,并自弹、自唱《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他的歌声中,既带着北方的辽阔,又含着江南的婉约,乡音与乡情交融。

AI音乐创作交流会的30余位AI音乐创作玩家,借助AI技术即兴创作歌曲,让“桃花”这一经典主题焕发出年轻活力。

刚考入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00后”汤马森,凭借着年轻人的冲劲,仅用两天便完成谱曲,作品里满是青春气息……

“发给我的投稿作品,我都看了,这个全球征曲工作做的很细致,感觉大家对征曲活动的热心与重视。”邬大为老先生在翻看作品时感慨,“音乐能打破边界,希望征曲活动,能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的美好生活。”

目前,这场承载着乡愁与敬意的征曲活动虽已进入尾声,却依然收到来自全球各地的投稿。

从“00后”到退休老人,从专业院校到音协组织,从华侨同胞到海外音乐爱好者……创作者们用跃动的音符,编织出对“桃花歌”的无限遐想。

音乐大咖点赞

创作故事仍在续写

雷佳接受记者采访。

此次《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全球征曲活动,在文艺界与音乐界引发强烈共鸣,得到众多大咖的热切回应。

中国音协副主席、著名音乐制作人何沐阳为活动发起号召:“小时候听这首歌,只觉得旋律优美、好记;长大了才读懂其中的深情,表面是桃林的烂漫,内核却是解放军战士的家国情怀,它把爱国与爱家乡紧紧拧成了一股绳。如今邬老为新作征集谱曲,可敬可佩,希望更多人参与其中,让这首歌再续前缘。”

《中国好声音》知名歌手平安现场清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副歌部分,以清亮高亢的嗓音呼吁音乐人为邬大为的新歌谱曲:“这首歌太经典了,承载了太多人的回忆与情感,希望更多音乐人能从邬老的文字中汲取灵感,让‘桃花新歌’也能唱遍大江南北。”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雷佳也真诚发声,呼吁全球音乐人为邬大为的新作谱曲。她说:“92岁高龄仍笔耕不辍,这本身就是对艺术初心的最好诠释,更是文艺工作者需要汲取和传承的精神力量。”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宋飞认为,“桃花歌”的全球征曲,不仅是用音乐串联起乡愁、时代变迁与大众共识,更是宁波以音乐联结世界、连接人心的城市文化自信的体现。

“二胡皇后”宋飞。

“从启动到现在,我们收到的不仅是作品,更是一个个与‘桃花’相关的故事。”活动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征曲活动已远超“谱曲”本身的意义,成为一场全球华人的情感共鸣。

该负责人介绍,不少创作者在投稿时,都会附上自己与“桃花歌”的缘分故事。“虽然征曲已过原定截止时间,但每天仍有新作品传来,所以我们决定让征曲活动继续,欢迎更多创作者分享自己的创作故事。”

金奇在接受记者采访。

曾创作过《绿水青山》《看你的眼》等作品的著名作曲家金奇认为,为“桃花歌”谱曲,是两代人的精神接力。

“我们这代人谁不会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是无数人的集体记忆。”作为70后,聊到与这首歌的渊源,宁波作曲人吕明笑着回忆起他的青葱岁月。他常常在职工文艺汇演中演唱这首歌,旋律里藏着一整个时代的青春。

82岁的宁波词作家俞广德。

当《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全球征曲活动唱响时,“桃花”已然成为人们心中最柔软的文化符号。这场征曲活动,正是对这份共同情感最动人的注解。创作者们用《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的旋律,书写着对经典的致敬、对家乡的热爱、对时代的感悟。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