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等待马莲花开

发布时间:2025-08-13 08:11:36

原标题:【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等待马莲花开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直到坐上回程的大巴,王俭锋心中都还有些激动。一闭眼,孩子们的模样就撞进脑海——张耀轩看到雪豹时的欢呼、张瑞琪跟着岩羊奔跑时的喜悦、陈佳宁听到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时的沉默……像涨潮的水,漫过心口。

突然,一个稚嫩的声音在他的脑海中炸开:

“如果磨难还在,

我也不会忘记,

美丽的祁连。”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孩子们正在寻找小动物。咸文静 摄

那是一周前的清晨,一辆大巴车稳稳停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李二堡镇马莲滩村的广场上。王俭锋站在车门旁,等待着这一天的主角。

今年30岁出头的王俭锋是个典型的西北汉子,地地道道的甘肃天水人。2018年从青海民族大学毕业后,考入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2021年6月,单位要选派驻村工作队的消息刚传开,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迫不及待地报了名。第二个月,作为工作队成员,王俭锋从省城来到马莲滩村。

马莲滩村是个搬迁村。过去,村民们都住在七八公里外的山沟里。2018年8月,持续的降雨让这个依山而居的村庄遭受重创。当年冬天,全村整体搬迁到李二堡镇范家村邻界。

走家串户的日子中,王俭锋发现,跟大多数农村情况一样,马莲滩村125户477人中,留在村上的多是“一老一小”。从幼儿园到中学的娃就有52个。这些孩子的父母亲几乎都在外地务工。陪伴他们的,除了爷爷奶奶,也许只有手机。

“在我浅显的理解中,乡村振兴说白了是人的振兴,孩子更是关键。”王俭锋在工作日志里写下,“无论是易地搬迁还是产业发展,最终的落脚点都必将回到孩子们的身上。”

小岩羊成为研学老师的“新课本”。咸文静 摄

王俭锋尝试着在节假日组织一些活动,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讲故事,教他们做饭,给予心理辅导。同时多方奔走,联系公益组织捐赠物资,落实关爱困境儿童服务项目,并通过朋友的牵线搭桥,让村里的孩子与国际村小学的孩子们建立一对一笔友通信关系……

变化是从一次读书分享会开始的。翻出村图书馆那本磨掉角的《孩子们的诗》。刚念完,10岁的张瑞琪突然举手:“王叔叔,我们也能写诗吗?”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孩子们趴在村会议室的长条桌上,铅笔尖在田字格里戳戳点点。

“春天,柳树和杨树从同一个土地里生长出。后来他们在一起了,生下了春天的第一个孩子,一生幸福下去。”

“林是绿的,林中有风,林中有鸟,林中也有未来的梦想。”

“夜晚,山中放出白色的光芒,像是妈妈在天堂的光芒,让我流下了泪水。”

“奶奶说,土里有东西。长大了发现,土里是奶奶的汗。”

……

这些句子像村道边上的蒲公英,带着泥土气,轻轻一吹就落进心里。在王俭锋的支持下,小家伙们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般,乐此不疲地创作着。大山、河流、野花……都成了诗里的主角。这些文字就像山野间的精灵,在孩子们的心中肆意生长。他们在诗歌的世界中找到了快乐,王俭锋透过这种快乐,走进了他们的世界。

接触得越多,王俭锋越觉得,对于这些留守儿童来说,精神世界的滋养远比物质生活的关爱更迫切。突然,一个念头在心里出现:怎么能创造机会让他们走出马莲滩、走出大山?

去哪儿?

“祁连山国家公园!咱林草人的‘根据地’,让娃儿们去认认门!”刚把想法告诉工作队的马应龙书记,一拍即合的两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个地方。给领导汇报、和单位协调、对接专业机构、与学生家长沟通……终于赶在驻村期满之时,敲定了行程。

清晨7点,还没到出发的时间。陈佳宁来了,张茹芸来了,张瑞林、张瑞琪、张晓婷、张娜、李积斌、张耀轩、蒲慧正都来了。

这辆载满梦想的大巴车,出发了。

王俭锋给孩子们介绍情况。咸文静 摄

大巴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前行,车窗外的景色渐渐褪去村庄的烟火气,换上草原特有的苍茫与辽阔。起初,孩子们还被沿途的风景所吸引,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哪片云朵像棉花糖,哪丛野花的颜色最鲜亮。可当喜马拉雅旱獭第一次出现在视野里时,车厢里突然沸腾了起来。

“那是臭鼬吗?”张耀轩扒着车窗,鼻子几乎要贴在玻璃上,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雀跃。虽然他也只在书里见过臭鼬的黑白条纹。

王俭锋笑着摇头:“是旱獭,就是网上特别火的那个表情包,会尖叫的那个。”

话音刚落,后排的李积斌突然站起来,模仿旱獭直起身子的模样,粗着嗓子喊:“啊!”

就在全车人笑作一团的时候,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来到眼前。巨大的生态沙盘、逼真的动物标本,还有被“装”进盒子里的鸟鸣,孩子们的眼睛像被点亮的星星。

在展陈中心,气氛突然静了下来。听讲解员说起正在融化的八一冰川,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图片上的冰川像是大地镶嵌的一块巨型宝石,可几十年后,它将不复存在。

“王叔叔,冰川化了会怎么样?”陈佳宁眼睛瞪得圆圆的,轻声问道。

“就像你们夏天吃冰棍一样。”王俭锋靠过来,指着屏幕上的图片。“融化的水会流进江河,但山里的小动物可能就没地方住了。”当看到孩子们脸上凝重的表情,他又忍不住说:“生态环境就是这么脆弱,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

孩子们的脸慢慢沉了下来。李积斌突然举手:“我不乱扔垃圾了!”张耀轩跟着说:“我要继续给村里的小树浇水!”

云拂祁连山。韩守财 摄

第三站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刚走进院子,就看到两只小岩羊在院子里悠闲地踱步。

“它们都是工作人员发现的落单的岩羊宝宝,现在还在吃奶呢。”工作人员的声音里带着宠溺。

李积斌突然举手:“它会想家吗?”

研学中心的老师愣了愣,随即笑起来:“会啊,等它好了,我们就送它回祁连山深处,那里有它的伙伴。”

“看,那是什么?”

沿着木栈道往山里走,灌木丛里突然传来响动。一只白唇鹿从树后探出头,浅褐色的皮毛上沾着草叶,鼻尖湿漉漉的。

“它叫媛媛,是个女孩子,所以没有角。”讲解员刚说完,媛媛就慢悠悠走到栈道旁,用鼻子蹭了蹭栏杆。

“媛媛!”“媛媛!”“媛媛!”在大家此起彼伏的招呼声中,陈佳宁试探着伸出手,指尖刚触到它的绒毛,媛媛就轻轻蹭了蹭她的掌心,引得孩子们一阵羡慕。

“瞧,这只雪豹已经15岁了。”顺着工作人员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只雪豹懒洋洋地趴在兽舍的木房子里。孩子们的脚步不约而同地顿住,连呼吸都放轻了。张耀轩睁大眼睛,贪婪地望着心中的偶像。那眼神中,有惊喜,有敬畏,更有一种与自然相遇的雀跃。

“孩子们,你们最喜欢什么动物?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活动临近尾声,来自境尚(青海)自然科普文化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开口问道。

“我喜欢黑颈鹤!”

“它很优雅!还会跳舞!”

“我想和雪豹大哥做朋友!”

看着孩子们被阳光晒得通红的脸蛋,王俭锋突然觉得这次研学比他想象的更有意义——那些关于自然的认知,从来都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此刻小鹿鼻尖的温度,是岩羊跑过身边时带起的风,是孩子们眼里悄然萌发的光。

回程的路上,孩子们大多累得睡着了。陈佳宁的头靠在窗玻璃上,嘴角还翘着;张耀轩的手里握着老师发给他的科普手册;李积斌的外套上沾着草汁,像印了片小小的草原。

大巴车继续前行,载着满车的疲惫与梦想,驶向马莲滩村的方向。

王俭锋望着窗外掠过的风景,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他知道,这次祁连山之行,不仅让孩子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更在他们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关于自然,关于热爱,关于守护。

突然间,他想起马莲滩村名字的由来——那是长在村里的一种植物,名叫马莲花。盛开时,红的、黄的、紫的、粉的,煞是好看。

“这些孩子不就是马莲花吗?我们能做的仅是浇水、施肥,其余留给他们尽情盛开,盛开在希望的田野上。”

王俭锋轻轻靠在椅背上,嘴角扬起一抹微笑。

【手记】种好留守儿童的“心灵田”

第一次听到王俭锋和马莲滩村的故事是在今年4月。在我的采访对象中,一门心思为村上谋发展的驻村干部不少,为老乡解决急难愁盼的也不少,但将村上的留守儿童作为自己工作重点的,不多。

王俭锋是一个会让人意外的采访对象。操着一口地道的民和方言,结果是甘肃天水人;看起来是个钢铁直男,却总能关注到孩子内心深处的脆弱敏感;对于大家来说,他是亲密无间的好伙伴,可一旦有谁犯了错,王叔叔就会瞬间切换到“严父”模式。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以马莲滩村为例,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这让他们家里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同时,对于一些孩子来说,精神层面的匮乏才是他们面临的困境。与祖辈间的代沟、与父母长时间分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庞杂的网络信息带来的冲击……都成为成长道路上的问题。

就像文章中写到的那样,“一老一小”的留守问题在农村十分普遍,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从小处看,关系到他们的家庭;往大里说,关系到我们的未来。

从乡村振兴角度来看,留守儿童的成长应当与乡村全面振兴相辅相成。全面振兴的乡村能够为留守儿童的幸福成长提供基础保障,不远的将来,他们又可以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内生动力。王俭锋用真心真情关爱留守儿童,体现了新时代年轻干部的担当作为,也是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保障体系的一种探索。让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暖心故事,在广袤乡村续写新的篇章。

(来源:青海日报)

(咸文静)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