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牢记嘱托 善作善成 改革进行时|“民意直通车”开进百姓心坎里
牢记嘱托 善作善成
在天津市和平区小白楼街道,74岁的刘铃没想到自己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建议会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69岁的退役军人祁利也未曾料到,他对国防教育的建言能直达国家最高立法机关。这些“没想到”的背后,是和平区以全国基层立法联系点为支点,撬动基层民主法治实践的创新探索。
自2021年7月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的全国第二个街道级基层立法联系点以来,和平区通过构建“立法直通阵地”、打造“民主闭环”、激活“法治基因”,让“百姓家常话”变成“法言法语”,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鲜活样本。
“在小区适老化改造的过程中,小区居民代表全程实时跟踪工程实施,充分发挥民主协商作用,需要哪些改造、去掉哪些设计,都由居民商量着办。楼道门口加设小坡道,楼道台阶上加装反光条,楼层之间设置休息折叠椅,小区院内铺上健康步道等群众愿望一一实现。”开封道社区养和里小区党支部书记王丽云,是一名基层立法信息员,汇集居民意见建议,形成文字并提交是她的工作日常。“增加适老化设施,让老人、残疾人在小区里享受无障碍环境的便利”便是王丽云提交并被相关法规采纳的一条建议。
78岁的社区居民李奶奶眼神不好,以前总看不清台阶,深一脚浅一脚,自从适老化改造在台阶上加装了黄色反光条以后,她说:“这就好比给了我一双明亮的眼睛,每次走在这个台阶上,心里真是幸福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开封道社区的故事在和平区早已不是新闻。自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以来,这个位于天津核心区的街道已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活样本。走进小白楼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墙上密密麻麻挂满了立法征询记录:从体育健身社会组织发展到海商领域改革,51个居民网格、829个楼门院收集的民意在这里汇聚,通过500多名信息员组成的“神经末梢”,沿着“1 3”立法征询网络直抵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立法征询的过程悄然变成了生动的普法课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前夕,社区小广场上演起了普法小品。天津冠浩律师事务所张华律师、天津大学建筑学专家张威把难懂的法律条文转化成津味十足的“白话土话”,逗得大爷大妈们前仰后合。“以前觉得立法是国家的事,现在明白每部法律都牵着咱的菜篮子、钱袋子。”参加完活动的王阿姨笑着说。
在和平区,这样的场景已成常态——带着津味文化基因的“法津津”形象跃上环保袋,记录立法故事的明信片在邻里间传递,连脱口秀舞台都成了普法新阵地,婚姻家事、知识产权等法律知识在“抖包袱”中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接地气的民主实践也引来了世界的目光。去年8月,尼日利亚议员阿卜杜勒来到小白楼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当看到社区青少年用漫画形式表达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建议时,他赞赏地竖起大拇指;来自32国百余位议员组成的代表团离开时留下这样的评价:“小白楼实践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的光辉典范。”而在南开大学的“民主小课堂”上,学生们围坐在立法信息员身边,通过模拟立法辩论切身感受国家立法的庄严。
当民意真正融入立法,改变就在街巷间悄然发生。社区居民提出的无障碍出行建议,促成了社区坡道改造;餐饮店主反映的证照办理难题,催生了“法智助企沙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定过程中,20余条“天津智慧”被采纳,其中“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建议已转化为新颁布法律第19条。更让居民惊喜的是,在生态环境法典征询中提出的164条建议,不仅直通全国人大,还直接推动了海河沿线路灯改造、垃圾分类站点升级等民生工程。
“从手写的建议纸到庄严的法律条文,从社区活动室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考察报告,小白楼街道这列‘立法直通车’仍在不断前行。”和平区小白楼街道党工委书记刘玫说。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