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余华、林白的子女在污染文坛

发布时间:2025-08-12 15:18:00

作为文坛圈外人,我只想问一句:为什么中国文坛总在“拼爹”?

最近文坛很热闹。

余华的儿子余海果在《收获》发了篇小说《全身麻醉》,读者翻开一看,发现这玩意儿像极了“全身麻醉”后的梦呓——情节稀碎,语言干巴,唯一的亮点是署名栏里那个金光闪闪的“余”字。

更绝的是林白闺女马林霄萝,这位“文二代”玩得更高端:左手抄袭经典,右手粘贴AI生成的“文学垃圾”,居然也还能混进主流刊物。

有人说这是“文学传承”,放屁!这叫“文化世袭”。

文学已沦为“文二代”的镀金游戏。

当年贾浅浅的“屎尿诗”被吹成“现代性”,如今余海果的“麻醉体”又被捧为“新人探索”,文坛的“父荫护犊”早已成了皇帝的新衣。

更讽刺的是,当普通作者投稿像往黑洞里扔漂流瓶时,“文二代”的作品却能直达主编案头。

有人说,《收获》已不是收获文学的地方,而是收获人情的名利场。

当《收获》成为“家天下”,文学还剩下什么尊严?

1

重点说这位马林霄萝。《收获》刚刚在7月底推出她的新小说《青檀手记》,她就被爆了。

这一《青檀手记》,经检测AI浓度100%。

接下来,她的其他小说也出状况。

她竟然还抄袭非虚构作品!这真的是一字不改在成句成句抄袭。


……

再略去N张图片
……

最可悲的是,她发表过的小说,几乎每一篇都被扒出抄袭。所谓的文学顶刊,似乎对这样的文章有着异乎寻常的采用偏好。

另外,再提一下,她的老师是王安忆。

2

2025年最魔幻的现实是,抄袭者理直气壮,原创者反倒像做贼。

年初“抒情森林”扒出一串抄袭案,丁颜、徐衎之流被实锤“洗稿”,结果反被投诉。

《人民文学》轻飘飘一句“加强查重”就翻了篇。还有人说:“模仿是文学的传统!”以此为抄袭开脱。

好吧,抄袭是传承,拼贴是创新,AI代笔是“科技与人文结合”。

你是文坛大佬,你说什么都对。

与“富二代”的金钱特权不同,“文二代”的特权更隐蔽。贾平凹为女儿贾浅浅的诗歌推荐发表;而余华、林白的文学声誉,无形中为子女铺就了“免检通道”。这种“文化再生产”的链条中,父辈的人脉、刊物资源、评奖话语权,皆成为子女的“隐形简历”。

可是,作为文坛圈外人,我只想问一句:为什么中国文坛总在“拼爹”?

真个是普通作者的努力敌不过姓氏吗?

答案很简单,作协名额、刊物版面、文学奖项,哪个不是“圈内人”的囊中物?余华可以给儿子铺路,贾平凹能为女儿站台,莫言、阎连科们谈起“青年才俊”时,眼睛永远先瞟向熟人的孩子或自己学生。

这一波文坛打假,他们全部中招。

中国文学的“精英闭环”从未真正打破。从作协资格到刊物发表,从奖项评选到学院教职,每一步都依赖“圈内认可”。当普通作者投稿石沉大海时,“文二代”的作品却能通过“内部渠道”直达主编案头。

文坛的’近亲繁殖’,比学术圈更赤裸。在学术圈,至少教授们还搞个匿名评审,而文坛连这一步都省了,直接亮出潜规则:“你的姓氏和师承就是你的简历”。

努力敌不过血缘,文学的神圣性就成了笑话。

现在不只是“抒情的森林”一个人在扒文坛抄袭了,还有“草台文学现场”等众多网友。

非常热闹。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中国文坛已经没有“耻感”了。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