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澳洲那起劳斯莱斯撞人案,把23岁的华裔女子杨兰兰推上了风口浪尖。一辆价值百万美元的豪车,撞断了普通司机的脊椎,却撞不开3.2亿保释金筑起的特权墙。
网友吵翻了天,有人骂资本冷血,有人叹阶级固化,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事儿早就被马克思说透了,只是我们总在回避那些扎心的潜台词。
01/马克思说的阶级不是标签是生存战场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劈头就说:"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当年读这话觉得太激进,直到看见杨兰兰事件里的两个细节:一边是她住着顶层公寓、戴着限量款首饰,保释金够普通人活几辈子;另一边是受害者躺在病床上,连后续治疗费都没着落。
这哪是什么贫富差距?这是两个生存世界的碰撞。就像马克思描述的:一个阶级的奢侈,往往踩着另一个阶级的生存底线。你以为的运气不好,背后可能是别人随手拨动的利益杠杆。
职场里也一样:你为了几千块绩效跟领导据理力争时,有人靠关系直接拿走项目分成;你熬夜改方案生怕出错时,有人靠着背景在会议室里瞎指挥还能升职。
马克思没说的是,阶级不仅是钱的差距,更是规则适用权的不平等——对有些人是红线,对另一些人可能只是虚线。
02/资本的特权惯性比豪车的惯性更可怕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这话听着刺耳,但杨兰兰事件里有个更扎心的细节:撞人后她拒绝酒精检测,却能轻松保释;受害者躺在ICU,她的律师团队已经开始琢磨"减轻刑罚"的套路。
这就是资本的可怕之处:它不只是钱,更是一套特权操作系统。
普通人怕警察、怕官司、怕失业,而资本可以买通律师、搞定流程、甚至修改游戏规则。
就像马克思观察到的,当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反过来驯化权力,让规则变成为我服务的工具。
我们身边也有类似的影子:某房企爆雷前,老板早就把资产转移到海外;某网红偷税漏税,补点钱就能继续直播。
普通人犯错是违法乱纪,资本犯错往往是程序瑕疵。这种双重标准,正是马克思警告过的"资本对公平的侵蚀"。
03/公众的愤怒是对被剥夺感的本能反抗
事件发酵后,网友的愤怒几乎一边倒。有人骂杨兰兰冷血,有人骂司法双标,但很少有人意识到:
这种愤怒本质上是马克思说的"阶级意识觉醒"——不是恨富,而是恨凭什么你能用钱践踏我的尊严。
你加班到凌晨,老板在朋友圈晒游艇派对;你为了学区房掏空六个钱包,有人直接给孩子办外籍身份绕开升学规则;你遵守交通规则却被豪车撞了,对方还能笑着保释。
这种努力没用的无力感,就是马克思说的"异化"——我们创造了社会规则,最后却被规则背后的资本和特权碾压。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这种不公变成常态,普通人会慢慢麻木。
就像杨兰兰事件里,有人说谁让你穷,有人说有钱人都这样。这种合理化,恰恰是马克思最担心的:当被剥削者开始接受剥削逻辑,才是真正的绝望。
04/马克思没给答案但给了镜子
杨兰兰事件会慢慢平息,就像过去无数类似事件一样。
但马克思的话始终在提醒我们:当豪车的方向盘比法律更有分量,当保释金能衡量正义的重量,我们该愤怒的不是某个人,而是这种让资本特权凌驾于公平之上的土壤。
普通人能做什么?至少别让自己变成那个说谁让你穷的人。
别在加班时安慰自己努力就有回报,却对同事被穿小鞋视而不见;别在看到不公时默念与我无关,却在自己被欺负时哭天抢地。
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改变很难,但至少可以从不接受开始——不接受有钱就能任性,不接受公平只给少数人,不接受这面照出不公的镜子,最后蒙尘生锈。
毕竟,劳斯莱斯的车标再亮,也不该比普通人的尊严更耀眼。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