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孙怀仁:社会主义下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

发布时间:2025-08-10 13:16:16

劳动力的再生产,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前面已经说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力已不再是商品,在这里,不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样,有着经常供过于求的劳动力商品的买卖市场。因此,为了有计划地实现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就不能不有计划地进行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首先是熟练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

劳动力的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表现在参加国民经济工作的工人和职员的不断增长上,表现在各生产部门的熟练劳动力和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干部的不断增长上。在苏联,在战前几个五年计划的年代中,国民经济中工人和职员的人数,从1928年的1,160万人增加到1940年的3,050万人。熟练工作者的人数增加得特别快,从1926年到1939年,人口仅增加了16%,而钳工却增加到3.7倍,旋工增加到6.8倍,铣工增加到13倍,工程师增加到7倍以上,农艺师增加到5倍,科学工作者增加到7倍多。在第四个五年计划的1950年,工人和职员的人数增加到3,920万人。到第五个五年计划的1952年时,工人和职员的人数又增加到4,170万人。

从这种情况当中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的人口规律已经完全失去效力。资本主义的人口规律表现为: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工人日益过剩,被排挤出生产,补充失业军。和资本主义社会完全相反,社会主义社会需要而且保证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充分就业。人口不断迅速增加,人民物质福利水平很高,患病率和死亡率很低,同时有劳动能力的人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人口规律的实质。

正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口,于是资本家就来恶化工人(包括熟练工人)的劳动条件,并以低于劳动力价值的代价来支付工人的工资。工人连生活都照顾不周全,当然谈不上提高熟练程度了。而且,资本家还利用技术的进步和所谓“科学的管理制度”、“生产合理化”等等来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并排挤出一批工人。使这批工人在长期的失业中丧失了他们原来掌握的技术。所以我们说,降低工人的熟练程度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和资本主义社会完全相反,社会主义社会通过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来鼓励劳动者提高熟练程度,以便适应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生产的需要。所以我们说,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是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熟练工作者的扩大再生产,是依靠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招收、培养和分配来保证的。具体的办法,主要是通过国家劳动后备力训练系统,即通过专门的学校、训练班、中等技术学校和高等学校来训练。苏联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通过国家劳动后备力训练系统培养了3,389,000个青年熟练工人;在1953年,高等学校毕业的专门人才有22万人,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的有304,000人。其次是通过企业中个人和生产小组带徒弟的制度和讲习班的制度,在生产中来提高工作者的熟练程度。苏联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通过上述两种制度,使3,100万人获得了新的专业知识,并提高了自己的技术熟练程度。

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关心培养工业中的熟练工作者,而且也注意培养农业中的熟练工作者。在1953年,苏联有250多万集体农庄农民与国营农场工人会在农艺与牲畜饲养讲习班中受过三年的教育;有200万集体农庄庄员成为拖拉机工作队、耕作队、牲畜饲养工作队的领导人和拖拉机手、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约有17,000个集体农庄主席已具有高等的和中等专科的教育程度。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普通教育的巨大发展,对于提高工人和农民的文化水平与熟练程度,对于社会主义生产在高度技术基础上的不断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特别是熟练工作者的扩大再生产,不仅可以保证社会主义生产不断扩大,而且可以使工人的文化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到技术人员的水平,最后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重大差别。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