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由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疾病临床医学中心承办的2025年云之南心血管病大会暨长江心血管基础学术会议在昆明闭幕。这场为期四天的盛会以“创新·融合·发展”为主题,汇聚了全国1000余名心血管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聚焦行业最新进展,探讨创新实践路径。
本次大会在议程设置上颇具创新性,采用“基础论坛先行,开幕式后全面展开”的模式。其中,基础研究论坛贯穿8月7日至10日,设置“心脑血管病基础研究”“发育与再生”“前沿技术”等专题,为参会者提供了持续深入的学术研讨平台;临床论坛则在8月9日至10日,于开幕式后集中展开,内容涵盖20余个临床专科领域,全面覆盖临床诊疗的各个方面。
本次大会议程丰富多元,内容精彩纷呈,众多知名专家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为参会者提供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了心血管医学的学术创新与实践提升。主旨论坛上,首都医科大学吉训明教授展示了“国家卒中百万减残工程”的阶段性成果,表示卒中防治网络已覆盖全国大部分县域;南方科技大学顾东风教授分享了其团队最新研究发现的新的心血管疾病易感基因位点;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陈义汉教授揭示了心律失常的新型分子机制;吉林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斌教授在冠脉功能学应用场景与循证证据的报告中指出,基于最新临床研究数据,FFR指导的PCI手术可使患者5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浙江中医药大学的陈忠教授对组胺受体的神经药理学研究进行了分享。
6个分会场涵盖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多学科协作及公共卫生管理等多个方面,全面呈现了心血管医学领域的全链条发展态势。其中,“心脑血管病基础研究”“发育与再生”“前沿技术”等分论坛深入探讨了心血管疾病的本质与未来治疗方向;“代谢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导管消融”等专题聚焦个体化治疗策略与技术革新;“高血压”“心脏重症及心衰”“代谢与慢病研究”等论坛针对心血管疾病防控与慢病管理提出新思路;“心肾代谢多学科论坛”“肿瘤与心血管病”“学科交叉”等展现了跨学科合作在复杂疾病诊治中的独特价值;“先心病”“心血管综合”等论坛则强调了心血管疾病全周期管理的重要性。
国家杰青、昆医大附一院心脏中心主任曾春雨表示,云南地貌复杂、气候多样,且很多地方位于高海拔地区,高血压、中风等疾病高发,心血管病成为威胁群众健康的“重要杀手”。此次会议的举办,对于促进我省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加强各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基层医疗单位提升心血管病诊疗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未来,该中心将进一步提升自身科研与临床水平,为区域心血管病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下一步,云之南心血管病大会将继续秉承“开放、合作、创新”的理念,携手国内外同仁,共同推动心血管医学的高质量发展,为守护人民心血管健康不懈努力。
云南网记者 彭锡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