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京津冀观察|协同联动筑牢防汛堤坝
近期,京津冀地区遭遇极端强降雨侵袭。面对汛情,三地共同构建应急水文数据共享渠道,提高水文监测密度,加大数据共享力度,全力保障防汛抢险工作推进。
每年“七下八上”都是京津冀防汛关键期。京津冀地处海河流域,虽说整体上属于水资源短缺地区,但河系错综复杂,洪水突发性强、预见期短、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给防汛减灾增加了难度。加之三地山川相连,山区、浅山区面积很广,部分山区生态环境相当脆弱,暴雨骤降极易引发崩塌、滑坡、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此外,流域内的水库、堤坝等水利设施情况复杂,潮白河、永定河等大部分河流都跨省市,治理难度不小。从这个意义上说,汛情是对三地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也是对协同发展的一次检验。
多年来,京津冀一直不断完善防汛联动机制,逐步推进流域化管理,协同筑牢防汛“安全堤”。顶层设计上,编制大清河、永定河、北三河和滦河等流域超标洪水防御预案,提升流域整体防汛水平;信息共享上,及时互通汛情、雨情、水情及灾害性天气等信息,分强度、分区域、分时段递进式预警;资源整合上,细化防汛“网格”,对跨区域河道、沟壑等进行联合会商查勘、协调调度……事实证明,织密“防护网”,多打“组合拳”,防汛工作才有望实现“1 1 1>3”的效果。
近年来,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和气象灾害呈高发态势。对于京津冀而言,进一步提升防汛工作主动权,必须立足协同战略,强化资源整合,将防灾减灾意识融入区域运行的方方面面。同时,还可携手探索雨洪利用方式,变废为宝补充区域地下水、河湖水和水库蓄水等。
汛期尚未结束,防汛还在吃劲的时候。三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份凝聚力不仅会成为抵御灾害的坚实屏障,也会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内生动力。(范荣)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