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文京津冀|河海文化文韵日新
随着2025上合组织峰会即将在天津举行,美丽的京津冀“海上门户”天津,以河海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再掀高潮,日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河海文化是天津城市的文化母体,它由运河文化、海河文化和海洋文化等组成。”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任吉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时代的天津正以河海为媒,书写一部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对话、本土智慧与全球议题共振的新史诗。
河海文化作为中国水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演进中衍生出多元分支,其中以运河文化、海河文化、海洋文化最具代表性与典型性。
运河文化是河海文化多元包容的“文化廊道”。大运河天津段北起武清区木厂闸,南至静海区九宣闸,其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三岔河口段作为漕粮河海联运的关键节点,见证了南北商旅、物资以及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元代傅若金诗作《直沽口》曾描述:“转粟春秋入,行舟日夜过。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反映了运河对南北物资、人口与文化互通的支撑作用。正是通过这样的路径渠道,年画、泥塑、剪纸、木雕等民间传统技艺在此蓬勃发展,时调、快板,以及相声、评剧等也在此走向成熟。运河文化还深刻影响了天津的饮食习俗,南北美食与风味小吃在此荟萃。运河的流动性与包容性也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驻足创作,从而形成集多元文化于一体的“运河文化带”,丰富了河海文化多元包容的元素与成分。
当下,运河虽然已经丧失漕运的功能,但被赋予新的使命和功能,依然保留多元包容的特性。通过以河工古道和桥梁水体等为代表的“遗存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等为代表的“伴生文化”以及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思想文化”的三位一体的文化体系,打造涵养城市文化的“遗产之河、文化之河、幸福之河”,共同构成“流动的文化史诗”。
海河文化是河海文化融通和谐的“文化熔炉”。“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海河不仅塑造了城市发展的地理格局,更孕育了融通和谐的文化生态,海河生态的独特性在于其“熔炉效应”,从空间上看,海河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接点,从历史上看,海河不仅是战国时期燕赵齐文化的交汇处,也是宋辽金时期的文化交界线,更是元明清以来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地,近代以降则又成为中外文明的交融区。
作为“文化熔炉”,海河文化融合了自然河流的滋养、漕运商贸的繁荣、移民社会的多元以及近代化的碰撞。无论是东方传统文化,还是西方近代文明都因时因地在海河两岸交流融通、和谐共处,既不表现为传统因素的顽固保守,也不表现为否定传统的“全盘西化”,而是呈现出中西合璧、新旧并陈的“熔合”形态,塑造出河海文化融通和谐的容量与气度。
海洋文化是河海文化开放创新的“文化前沿”。天津的海洋文化孕育于渤海湾的馈赠,千年盐业奠定“海韵盐魂”的历史风情、“河海联运”催生四通八达的商贸网络、“妈祖文化”强化水手船夫的民俗记忆、大沽口炮台见证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永久黄”彰示工业文明的勃然兴起。在近代“欧风美雨”的影响下,天津成为临海开放的窗口和全国创新的试验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轻工化工领域“上青天”的一枝独秀,到改革开放后的金融生物行业独领风骚,以及在盐碱荒滩上创造出“绿色奇迹”,天津成为中国特殊经济区域形态比较齐全的省市之一,也是具备7大优势产业的集聚之城,拥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天津港的扩建与滨海新区的设立,进一步强化了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的地位。
作为一种复合文化体系,河海文化以“运河贯通历史、海河塑造空间、海洋驱动未来”为逻辑,通过“水脉—城脉—文脉”的深度耦合,形成了“多元一体、古今共生、中西合璧”的文化生态,构建出河海文化的衍化秩序与基本特征,并成为其他文化形态生成与发展的底层逻辑与胚胎母体。(韩梅)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